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专刊 > 专刊11

专刊11

2016年01月11日 10:46:46 访问量:1045

教研专刊11

新泰二中2012年寒假教职工集体学习方案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2011年中小学假期时间安排等工作的通知》和新泰市教育局《关于认真组织好寒假教职工集体学习等问题的通知》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我校制定如下学习方案:

一、学习、活动内容

(一)教育政策法规、理论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省市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等有关文件

4、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各科课程标准

(二)教学素养培训

课题开展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材料的整理

(三)集体观摩研讨

利用各学科教材网站下载本学科的专家报告、教材分析、优秀课例进行观摩培训。

(四)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1、各年级各学科前两周的周备课;

2、新学期开学后前两周的课时备课。

(五)教学质量分析及表彰

召开质量分析会,对上学期教育教学进行认真分析并表彰。

(六)优秀备课组评选

见评选办法

二、领导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              刘宝林

副组长:              冯德文              赵业林              段有刚              常  洲

成  员:              杨  涛              宁廷伟              翟  永              陈  曦              王传龙

薛宝磊              古智清              赵  奎

2、学校包保责任人:              冯德文              赵业林              常  洲

3、年 人:              宁廷伟              翟  永              陈  曦

4、成  员:各备课组组长

三、组织形式

1培训地点:

集中学习地点:阶梯教室

分散学习地点:各备课组

2学习时间:2月1日(正月初十)-5日(正月十四)

上午8:30—11:00;下午2:00—4:00。

3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

四、具体安排

1、正月初十

上午:1)寒假学习动员会(地点:阶梯教室;参加人员:全体教职工)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4省市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文件

5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各科课程标准

6课题开展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材料的整理

下午:1)各备课组认真准备第一周的周备课

                                          2)科室、教研组、备课组、个人工作计划

2、正月十一

上午:各备课组认真准备第一周课时备课(地点:办公室;参加人员:本组全体成员)

              下午:4:00前上交第一周周备课至年级组

3、正月十二

上午:1)各备课组认真准备第周的周备课

211:00之前,上交工作计划(科室计划交校务办;教研组计划交教导处;备课组和个人计划交年级组)

下午:1)制作电子教案(地点:办公室;参加人员:本组全体成员)

                                          2)各备课组认真准备第二周课时备课

4、正月十三

上午:1)各备课组利用学科教材网站下载本学科的专家报告、教材分析、优秀课例进行观摩培训。(地点:办公室;参加人员:本组全体成员)

2)观摩后,交流心得体会(备课组长主持)

              下午:14:00前上交第二周周备课至年级组

                                          2)制作电子课件

5、正月十四

上午:上学期教育教学质量分析(地点:阶梯教室;参加人员:全体教职工)

下午:1)上交各备课组课时备课

                            2)各备课组交流并上交假期学习心得体会

五、学习要求

1、学习期间,实施签到制度(教师在年级组,教辅人员在教导处,后勤人员在总务处),将出勤率纳入考核重要参数之一。老师们务必认真学习,提升自己,同时要及时提交工作计划。

              2、本次学习我校实施包保责任制

高一年级负责人:陈  曦   学校包保责任人:常  洲

高二年级负责人:翟  永   学校包保责任人:赵业林

高三年级负责人:宁廷伟   学校包保责任人:冯德文

 

二○一二年一月四日

 

 

新泰二中学生学分认定实施细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实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意见(试行)》以及《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方案(试行)》等文件的有关规定,为了规范我校学生学分认定和管理行为,保证学分认定公平、公正、公开,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有个性的发展,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成员由学校领导干部和学科负责人组成,校长是学分认定的第一责任人。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的特点设立学分认定小组,成员由同学科或同课程内容的任课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学分认定制度,落实学分认定程序,认定学生学分。

 

新泰二中学生学分认定委员会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

组  长:刘宝林

副组长:冯德文               赵业林              段有刚    常 

工作小组

组  长:杨  涛

副组长:宁廷伟    翟  永                              陈  曦   古智清   金衍宝              张烈军   

王仕贵    刘怀民                            王久华   乔荣楼

成  员:学科教师                            班主任

二、学分认定实施细则:

学生修习的课程(模块)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条件

1学生修习时间至少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修习课时的4/5以上,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学分不低于15课时。

2学分认定考试成绩合格。

3实验操作、日常作业(报告)、研究性学习、技能、参与过程(社会时间和社区服务)表现等考核合格。

特殊情况

1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听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2学校不奖励学生学分。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在学校发展评价报告相应栏目予以真实记录。

3学生经学校同意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修习的课程可以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

()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条件

1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23个学年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课程中至少获得28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个。

3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4、基础素养评定合格。

()学分认定程序

申请学分              认定学分              公告学分       补修学分      建立学分档案       建立诚信档案

1学生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参加综合实践后即可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对学生提出的学分认定申请,教学班任课教师或导师要综合学生的出勤情况、考核情况等进行审核,并提出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必须有实践场所、服务对象、单位的书面评鉴意见和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过程的翔实记录。

3学分认定委员会下设的学分认定小组对任课教师和导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是否认定学分的意见。

4、学分认定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确定是否认定学分,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签订认定意见,注明时间,并加盖公章。

5、公告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书面向学生通知原因。

6、未获得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校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得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校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学生复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召集有关教师、认定小组复议,做出决定并通知相应学生。学生对学校给与其他学生的学分认定如有异议,可以书面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反映,阐明提出异议的理由并有权得到答复。

7、学生因学分认定考核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或申请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学习模块的考试。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或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学习模块的考试不得超过2次,仍不及格者,可以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课程不得放弃)。重修要在接到认定学分的通知后一年内完成,重修所用时间不得与先前修习所用时间累加。同科课程(模块)重修不得超过两次。学生因修习时间不足不能获得学分的,可在补足修习时间后认定。

8、学分认定情况要分别记入学校学分认定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普通高中学生发展评价报告。学生学分认定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在该课程(模块)修习时间中所用时间(课时)、考试、考查、考核成绩、学分认定小组认定意见、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学分认定时间(年、月)等。

9、学校建立和逐步完善学分认定的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学分认定的诚信制度,为任课教师和导师、学分认定小组成员、学分认定委员会成员建立诚信档案。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及时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暂停或终止其学分认定资格。

10、文化课学习领域科目学分认定质量的检查评估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为主要手段:其他学习内容学分认定质量以学校为单位,采用验证、访谈、考试考察、试题试卷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学分认定质量检查评估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新泰二中学分申请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

我是            班的              (姓名),以下是本人近期修习的几个模块的整体情况,特提出相应的学分申请,敬请批复。

                                     

             

 

学   科

(模块)

考试

(考核)

作业

(报告)

出 勤

申请

学分

教师

意见

教师

签名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政治(         )

 

 

 

 

 

 

历史(         )

 

 

 

 

 

 

地理(         )

 

 

 

 

 

 

音乐(         )

 

 

 

 

 

 

美术(         )

 

 

 

 

 

 

体育(         )

 

 

 

 

 

 

信术(         )

 

 

 

 

 

 

通术(         )

 

 

 

 

 

 

 

 

 

新泰二中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学分申请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

我是            班的           姓名),以下是本人于        

    日——          日在                           地点)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的整体情况,特提出       数量)学分申请,敬请批复。

 

            

附:

社会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单位评价意见:

               (姓名)在我单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表现:                                                 

                                                      

                                                       

                                                       

                                                       

                                                         

                                                       

                                                       

                                       

                              单位(社区)盖章

                                        

新泰二中学分认定表

学科(模块):           班级:     级     班      时间:   年   月   日

姓名

考试(考核)

作业(报告)

出 勤

总 评

备注

 

 

 

 

 

 

 

 

 

 

 

 

 

 

 

 

 

 

 

 

 

 

 

 

 

 

 

 

 

 

 

 

 

 

 

 

 

 

 

 

 

 

 

 

 

 

 

 

教师签名:           学分认定委员会签名、盖章:                 

 

新泰二中学分认定补考通知单

           同学:

你因                                                    (学科模块没有达到学分认定资格线,需于         日在              参加                (学科模块)的补考。

                         新泰二中学分认定委员会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学习方法。

  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大家都知道,专业知识往往比较单调枯燥、乏味,抽象、深奥难于理解,更难掌握,往往令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低落,最终导致对专业理论产生厌烦、畏惧和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技能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实现课堂自主学习,是今后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人在年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点点经验,就此谈一点肤浅的心得,大家参考

  一、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引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

  自主学习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它既重视学生的,也更重视教师的。 老师只有通过适当的启发、设问,精妙的点拨和引导,才能让学生自己把教材中的问题发掘出来。

  (一) 精妙导入,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先决条件。一堂课能否调动学生的情、留住学生的心、凝聚学生的神,引导很关键。精彩的导语,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导入要求恰到好处。  

(二) 精心设计,激发思维。

  精妙的导入是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和深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一个或几个高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经常处于"亢奋"的状态中,不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维,想像的空间,使学生不断达到新的目标,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时机,设置要恰当,以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在学生们不能解决某个问题时,再要求所有的学生重新回到教材上来,认真针对刚才的问题,在接下来的理论课学习中,认真听讲并作好相应的笔记,最后再回头来试着自己解决那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大部分同学都产生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在课堂快结束时,我再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这些问题作总结,板书在黑板上,以及达到巩固并且同时还将更高层次的问题提出以期达到提高的效果。事实证明,用这种方式传授相关知识,既体现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单纯地将知识直接罗列在黑板上板书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 精巧点拨,实现自主。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是很正常的事,这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的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后进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巧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二、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学习

  实践活动,是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阵地。在讲授"课题学习 镶嵌"时,我让学生自己找问题,为什么用正方形地砖可以铺成无缝隙的地板呢?哪些正多边形能铺成无缝隙的地板呢?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并加深理解。我结合前面讲授过的三角形和多边形的知识,要求学生亲自通过剪纸板来拼接,然后让他们去观察、记录、操作实践,分析原因,最后写出小结。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更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在探究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

新课程课改,一直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本身就是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即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专业和科学知识。

三)在合作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小组的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

  三、恰当运用评价手段,是促进自主学习的驱动力

  对学生的测试评价----考试或考查,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督促和鞭策作用,而不是惩罚学生的大棒。

  在一段时间里,我尝试着改革测验的形式---让全班学生自己参与出试题,然后组成试卷。首先我确定好要考试的范围,然后要求学生每人在测试内容的范围内,提供1--2道不同题型、难度各异的题目,汇总起来后,再由我来根据知识点的复盖面和重点进行筛选,最后编制成一份试卷进行测验。经过几次这样的偿试做法,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会自主自觉地阅读教材,理清各章节的知识脉络,掌握基本和重要的内容,甚至为了搜集到合适和自己满意的题目,不少学生还翻阅了大量参考书或相关资料,主动和愉悦地复习功课。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提升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到鱼场撒网,去捕鱼,才能真正成为捉鱼的主人和高手。自主学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要敢于放手,真正地相信学生并想方设法地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觉自愿、兴致高涨、主动热情地学习。但"放手"并不是等于放羊。自主学习不是主张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闭门式学习,更不是指教师可以不管学生的偷懒式不负责任的教学,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一、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课改成效,系于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以教师为本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从目前来看,教研、培训和科研已融为一体,统称为“校本教研”、“校本研训”、“校本研修”。

1、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21世纪的教育不是以技术主义、操作主义、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而是充满爱与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传递者”,也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有知识、有学问,而且有专业追求;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根据新的教学技术、教学目标、课程和教育研究更新教师的技能、态度和方法。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因此,教师应该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情况并运用专业发展的策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时刻不断需要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 ①教师的基本能力:包括通用知识、教师人际关系的培养、沟通能力的训练、创造与批判思考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甚至于教师与同事、家长之间的对话沟通等均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②专门学科能力:依教师所教学科,分别具备的该学科专业素养,也就是教师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专门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科知识、逻辑与因果关系以及新的研究发现与知识。 ③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课程与教学的能力(一般课程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管理的技巧、辅导学生的能力、认知教育环境与教育政策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等 ④教师专业精神:包括教师的专业精神与态度,教师个人的研究及发展,教师不断进修的精神,教师对教育的热忱,都可以是教师专业态度的表现。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般认为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包括途径: ① 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 ② 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 ③ 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④ 立足于校本进行教育研究 ⑤ 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⑥ 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⑦ 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⑧ 学习和运用新技术改善教学行为

从以上可以看出,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途径,通过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才是有效的?

1、从结果上看,有效果。无论什么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都有效果,但效果有好坏之分,好效果才是有效教研的基本保证。

2、从过程看,有效率。 即在单位时间(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效果。有效率是对教研过程的基本要求。

3、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有效应。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相互影响,在这种积极的影响中,教师中间产生好的效应,能够相互影响,这是建立学习型团队的前提条件。

三、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常规教研活动方式: 师徒结对、“走出去、请进来”、读书(阅读)沙龙、校际联动(联片教研)、网络构建、论坛交流、“坐庄”式教研、集体备课、问题会诊、听(评、说、赛、示范)课、主题(专题)教研 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 案例(课例)研究、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叙事研究(讲述教育故事)、教育教学反思。

基本方式一:教育教学反思

一、教育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这概念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等都说明人类早就存在反思意识。 《纲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反思:是指人能够以自己及其行为为对象而进行的审视与思考。能够进行反思的人即可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思想的自觉或精神的自觉的哲学境界。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们以体会、回忆、感想、比较、分析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1、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评价和调整,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兴起,之后迅速波及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教师由不成熟到专业成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完善的过程,完全不反思的教师是不存在的。以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2、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起点和有效途径。 上海教育研究所顾泠沅老师说过:“反思三年成名师”。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才能实现专业化,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和有效途径。而目前很多老师没有认识到教育行为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育效果不佳,能力提高慢,教师专业成长迟缓的后果。当教师认识到,或者说在实践中尝到教学反思的价值和甜头时,他会产生教学反思的强大内驱力,从而走向专业自主发展之路。

3、二者紧密相连,互为条件。 反思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育关注和教育理念。 反思可促进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 反思有助于满足教师的职业尊严感。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特征及常见问题:

1、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特征 几年来的经验表明,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有如下五个特征:① 实践性:是指反思发生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反思结果最终会使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也是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完成的,实践是反思的起点、基础和归宿。 ② 针对性:教师反思是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和依据的规定而进行解剖分析。 ③ 反省性:是指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 ④ 时效性:对当下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观念的觉醒,纠偏矫正和完善。具有个人化、及时化、自动化的特点,可以大大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 ⑤ 过程性:指具体反思是一个过程,它包含意识期、思考期、修正期,同时也指在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这样的长期不悔的自我修炼。

2、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师对教学反思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 从认识层面上讲,缺乏反思自觉,即被动服从学校要求多,主动反思少,甚至认为学校要求进行教学反思是增加教师负担,是形式主义,因此消极对待。笔者在检查青年教师的教案和教学反思是多次发现明显的作假痕迹甚至在网上下载文章现象。 ② 从能力层面上讲,部分老师问题意识较弱,特别是名校老师自我感觉良好,不善于解剖自己,或者缺乏反思技巧,不能表达自己的思考,或者缺乏收集剖析教学中的信息资源能力等。 ③ 从实效层面上讲,相当部分老师没有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反思后束之高阁,没有以此提高自己,或者处于浅层化,没有有效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三、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框架:

教师在开展反思活动时,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以教育科学最新理念为指南,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行为的评判、思考活动,注意形成教学反思的框架和基本切入点,教学反思的内容框架如下(即反思什么)

1、教学目标              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目标是否恰当?是否完成预定目标?如果完成得较好,成功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

2、教学内容              重难点的处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是否合理?能不能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是否超前?容量是否恰当?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还存在哪些疑问和困惑?表达或讲述是否科学准确、严密?教材为什么采用这样的编排顺序?能不能再开发课程内容?

3、教学策略              教学的导入、推进、结束等环节是否恰当?对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调动激励如何?师生互动如何?教师是否讲授过多而学生过手太少?启发教学运用如何?问题设计是否恰当有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适时科学?

4、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否活而不乱?是否过于强调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学生是否敢于提问和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小组讨论、同伴互助学习进行得如何?信息交流是否多向有效?

5、学生成长              学生听课专注程度如何?学生主动记笔记如何?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记忆、理解?学生问了哪些问题?哪些学生还可能存在问题?对学生是否充分尊重和鼓励?对学生学习学科的兴趣培养如何?这节课对学生现实和潜在的影响有哪些?

6、教育机智              今天出现了哪些我事先没有预计的问题?我对“意外事件”处理是否恰当或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今天我有哪些灵感?

7、实验演示              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异常现象的原因解释及处理是否恰当?实验装置连接、药品取用、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能否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8、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是否信任和信赖老师?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与学生相处有无偏好和误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如何?

9、其它              板书设计是否恰当合理?时间节奏把握得如何?作业布置是否科学?教学语言是否精炼科学准确?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是否恰当?通过这节课我有什么收获?我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我这节课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

四、教育教学反思的类型:

分类一般是重复交叉的:

1、按内容分:教学行为反思、德育反思、教育生活反思;

2、按表现类型分:专题反思或整体反思、即时反思或延迟反思、课前、课中或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能够提高对教学的预测效能;课中反思(即时反思):具有及时调控教学的作用,是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的一种“实战训练”和培养;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和理性化特征,起到促进教学总结与评价的功效。

3、按操作方式分:口头反思、书面反思; 在教育实践中,一线教师只要对自己所经历的某一堂课(或教学的某一片断)、某一次活动,同某位同事的某次探讨,同某位学生的某次谈话,或者对某一时期类似问题的回顾性的思考评判和审视,都可以称之为教育教学反思。

五、教育教学反思的文本:

写教学反思,有的教师比较迷茫,不知从何落笔。有的即使写了,也抓不住本质或随心所欲,应付式的写上几句,这些都是徒劳之举,无益于课堂教学的改进、无益于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无益于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只有明确了反思的目的,掌握了反思的基本知识,把握反思的内容和方式、抓住典型、紧扣关键、剖析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的放矢,写出来的材料才有血有肉,有益于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发展。

1、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文本的基本要求 有关专家提出,与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相比,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索,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是行动行为的科研,是以反思实践为己任的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因此教育反思的文本有理念支撑;真实具体;文通字顺;(教育论文写作一般要求) 反思内容要立足校本,立足职场;(特别注意) 能提出新的方案或改进方向。

2、教育教学反思的写作原则 问题性原则,从自己感受到的问题或困惑出发来写; 具体性原则,从事件的真实发展过程来写; 探索性原则,不仅记录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探讨解决的对策。 下面的例子就是针对学校中常见的对学生问题的态度和教师听课的反思。

3、文本形式 教育日志、教后记(感)、教学课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故事、阶段性总结反思等等。不管是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经验总结还是课题研究,都可以以反思的形式开展,以反思的文本形式来体现。所以,教学(教育)反思是最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六、几种主要的教育教学反思文本 :

(一)教育日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教师终身受益。”教学日记就是现代教学反思的前身。 教育日志是以专门的日记形式简单记载、如实反映每天的教育观察、思考、总结、反思等,理论要求不高。反思日记没有固定的写作内容与风格,但必须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 反思日记的内容包括写日记的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 对一天(一段时间)中所发生事件的概括性记录。 对令人兴奋、疑惑的或已经证实的一两个事件进行深入、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包括对事件的所有可能性解释、事件的意义、已经学会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自己的看法等。

(二)教后感              教后感是指在课后及时记载、总结教学得失、感想等,它的记载灵活多样,或插写在教案上,或写在课本的边角,或称课后笔记或课后分析。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后感具有即时性特点,因此反思的框架和反思点不易丢失,但由于时间紧,因此容易丢掉细节,也不易系统性、理性地分析,所以需结合其他反思形式进行补充。

(三)教学课例              针对某一节具体课的整体或某一片断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由于有一定理性分析和认识,它不同于课堂实录或教案。 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一般包括:① 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回答“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 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回答“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展开的”),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③ 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重点说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超出的部分是否具有教育意义;④ 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找出令人感到兴奋和激动、沮丧和困惑的地方,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既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护。

郑金州教授提出教学课例有如下三种基本结构:

结构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景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

结构二:“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

结构三:“教学设计+教学片断+教学反思”

(四)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案例自始至终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而教学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教学片断的反思,虽然其中也包含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 教学案例的表达一般形式是“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

(五)教育随笔              针对教育行为进行理性反思,与教育故事相比不注重情节性,文笔流畅,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夹叙夹议。

(六)教育故事              注重故事性和情节性,在叙述基础上的反思。

(七)阶段性总结反思              主要针对自己工作一定阶段,如学月、半期、学期、学年、三年、五年……而做的总结反思,也可某一章节后的教学反思。

基本方式二:叙事研究

一、“叙事研究”的涵义

叙事:是人们陈述个人或群体的、宇宙间各种生命体所发生过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表达形式。――“讲真实的故事”,讲述叙事者亲身经历的事情。 教育叙事:是一线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已经经历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所作所为、所思所悟,真切倾诉              叙事研究:包含一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进行总结反思的成分,即肯定成功之处,剖析与纠正错误,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教育的规律。其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第173页)既不是为了检验某种已有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为了建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更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叙事研究的特点

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不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通过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的讲述,启发读者(听众)去体验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1、以真实的教育事件为对象 2、“叙事”和“反思”交替进行

三、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首先要有“事”可“叙”,这就需要选择、观察、收集、整理故事;叙事研究还要对“事”进行“研究”, 这就需要理论的准备和理性的视角;叙事研究还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撰写,这就需要具备流畅洗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洁明快的文字写作能力。惟此,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如果用一条研究路径来表现其过程的话,教师的叙事研究包含了这样的流程: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访谈→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一)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确定研究问题是进行研究的前提。教育叙事研究虽然已明确了总的框架是教育研究,但是,教育研究的范围仍然很广泛,教育观念、教育机智、素质结构、日常生活、体态行为、课堂教学等都可能成为研究的问题。教育叙事研究更注重以“小叙事”来繁荣“大生活”,更关注微观层面细小的普通的教育事件,更强调对教育中特殊现象的描述和体察。 教育叙事研究的问题应是有意义的问题。所谓有意义的问题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个答案;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只有当研究者确定了问题后,教师叙事研究才有了适当的边界,研究也才有了宽窄的界限。

(二)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保证。由于这样的研究充满着对教师的关怀、对教师过去及现在的生活故事的关注,对教师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感受,因而它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与合作。 首先,研究者要有敏感的心灵,能够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真正理解研究对象,才能赢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和合作,同时,研究者对研究本身要有足够的热情,真正成为“热情学术”的探究者; 再者,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理解与合作,双方应有从研究中共同进步的要求。没有这样的前提,叙事就无法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也就无法顺利进行。年龄、空间、性别、个性、地位等等都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好的合作伙伴,真正实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是教师叙事研究的重要一步。

(三)进入现场

研究现场是研究者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环境。由于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主要是在校园、在学生中,因此,进入研究现场就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与教师一道同呼吸、共生活。没有这样的现场研究,就难以获得“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就无法把握教师的行为、观念所赖以产生的深层原因;没有对教师生活的现场观察,就无法理解教师做法的背景。因此,研究现场是教师叙事研究获取真实资料的直接来源。 进入研究现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也可以创设特殊的情境快速地融入;可以直接通过他人的介绍而走进现场;也可以间接地在观察中逐渐走进现场。但是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得到研究对象的许可,这不仅是研究伦理的要求,也是叙事研究需要研究对象多方面合作的要求。

(四)进行观察访谈

观察访谈是在研究现场收集资料的过程,是清理研究者的纷繁思路、使研究更加清晰明确的过程,也是促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对于教师叙事研究来说,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在课堂、操场上进行的自然观察为研究者提供了来自视、听、嗅、触、味等的五宫感觉或眼、耳、身等多种渠道获得的经验。它是形象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为教师的叙事研究带来了真实感、情境感、现场感,叙事研究也因此具有了不竭的源泉;访谈则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的有目的的谈话,双方在教室、走廊、办公室、小树林围绕着专门问题进行的访谈,又使研究者在观察中获得的外部感受得以深化,使外显的行为得到意义解释,使研究由表及里、由外至内,从而将叙事研究推向更深处。 观察访谈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而进行的。观察力求客观,尽量悬置研究者先前已有的主观偏见,避免“先见”或“前设”对研究的干扰;访谈力求开放,使受访者在研究者设计的系列开放性问题中轻松思考并回答问题。观察访谈主要是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而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有意义的事件作为所叙之事;另一方面要具有亲和力,能较快地为研究对象所接受,使访谈顺利进行。这显然与研究者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密切相关。

(五)整理分析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特别要注意避免研究者原有偏见的影响研究者要尊重事实,尊重研究对象的声音,要让资料自己说话。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从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即“那些能够表达被研究者自己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将这些概念作为登录的符号”,惟此,研究才具有了独特的“个性”的特征,研究报告才具有了个性色彩。这是扎根理论的要求: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扎根于其中,在此基础上才能建构起叙事的基石。

(六)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撰写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归纳。它既包含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对“事”的论述性分析,两者并行不悖,相映相成。特别要创设出一种“现场感”,把教师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教师的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智慧的魅力。 四、叙事研究必须遵守的原则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不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或其他教育资源。中小学的教育叙事应该把握个原则: (一)操作性原则 选题时要立足于本职工作、立足于平时积累、立足于个人特点,从小处着手。同时要易于操作,不要选择自己陌生的领域。如在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的叙事研究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片段,如如何呈现,如何操练,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在处理新单词、新句型等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等进行叙事。这样会使叙事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操作性。 (二)实践性原则 选题要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叙事的突破口。广大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只要抓住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找到突破口,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或困惑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就能较大程度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具备真实性,决不能杜撰或假设推论。其次,教育叙事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相联系。同时,教育叙事研究源于教育生活,但又高于教育实际,同样对整个教育有指导意义。 (四)典型性原则 教学叙事叙述的是一个典型事例,要求所选取的主题必须具有典型意义,而不管这个主题是一个班级、一个人,还是--个活动等。因为该研究是以揭示某一现象的深层次含义为主要目的。而且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上的冲突。

五、教师叙事研究的三个保障条件

(一)自由充足的时间是教师叙事研究的前提

(二)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保证

(三)倡导共享,建立教师交流叙事研究成果的平台

六、教育叙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一)主题与背景 每个叙事都必须提炼出一个鲜明主题,即该故事需要说明的问题,体现的理念。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二)情境描叙 有趣,引人入胜。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调整与选择改编,目的凸现焦点。要突出细节的描写。 (三)结果与问题讨论 (四)诠释与研究(感悟) 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

七、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

1、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

2、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3、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活动等的描述;

4、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者过程后的反思;

5、有理性反思中获得的经验或教训,所蕴涵的理论或思想的升华或启发;

6、有对过程的比较详细的叙述、描写;

7、有感而发、直率倾吐。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理性的思辨,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

8、不求理论化、学术化、缜密化,只求自身的灵性、智慧、独到的感悟。需纯洁表达,弃无意义铺张。

八、叙事研究案例

分类:课堂教学叙事、教育生活叙事(课外)、教师成长叙事(课内外)

(一)课堂教学叙事              课堂教学叙事:是指一线教师把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其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课案”(或称“教学案例”。)较像课前或课后的“说课”。――真实生动的情节、叙事者是教师自己、教师自我对教学行为、教学观念的有意识的实施、渗透和改变。 包含:对课的完整叙述;对已上完课的自我剖析;反思其成功之处,成功的原因;不足之处,不足的原因,教学改进或教学重建的初步设想。

(二)教育生活叙事              教育生活叙事:德育叙事、管理叙事、心理咨询叙事(心理健康教育叙事)等。如,后进生的转化。――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认识的升华

(三)教师成长叙事              教师成长叙事:从表达形式看像教师写自己的“教育自传”,无需谈论教育理论或道理,只需回忆、记录自己教育生涯的某一天、某一阶段的教育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包括某些片断、“碎片”)对自己成长的意义。――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意识

基本方式三:微型课题研究

一、微型课题研究概述:

(一)什么是微型课题研究             

“微型课题”也叫“小课题”、“校本科研”,是校级课题的最基本形式,是一种有别于“学术派”的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①它不需要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它关注自身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选题,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困惑;②它不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立项,即发生研究;③它不需要固守着3--5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结题。很显然,这是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应对新课程的“快乐便桥”。 微型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

(二)微型课题的基本特征                            小切口 短周期 低成本 深研究 有实效

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围和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微型课题是课题研究的一种类型。 微:细小。 微型课题主要是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周期上界定的。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应关注于教学细节,研究的周期控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 如:“国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设置研究”,“高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肯定不是微型课题,“小学生歌唱习惯培养方法研究”应该算是微型课题了。 明白这一特点,我们在选择微型课题时,我们必须克服贪大求全。比如,个体教师研究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评价体系的问题等等。所以,教师们一定要把握:第一:一线教师的科研就是解决自己的实际教学问题;第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积累,这是教师研究课题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案例:一个课型确定若干个微型课题(安岳送教): “除法余数的运用”----探究余数的最佳处理办法41÷5=8……132÷3=10……2微型科研选题方向可以确立为: 1、除法余数有效运用的教学个案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个案研究 3、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学习指导的个案研究 4、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式教学个案研究 “微”与“不微”的界定反思 “微”,小也。大小概念是相对概念,在判断一个课题是否是“微型课题”,应因人而异、因课题而异。 例如,校长与普通骨干教师选题一定存在差异,科研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研究的问题也一定有区别,所以当有的教师科研能力很强时,学校就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的承担中观课题研究或参与更高层面的课题研究,充分展现他们的才能,而对于刚刚走上教育科研路上的新手,一定要指导他们从具体问题入手展开课题研究。把握好微型课题研究的相对性,就能更好的发挥微型课题的价值功能。

二、微型课题的产生

为什么要进行微型课题研究                           

1、理论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

传统的学校教育科研,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教师只是忠实的执行者和被要求者,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接受者和单纯的学习者。新课程实施以来,各个学校为教师搭建了施展自我特长的广阔舞台,拓展了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教师逐步成为教育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者。因此,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它不是把某种知识或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简单过程,而是蕴涵了将理论的一般性原则个性化,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适应并与教师的个性特征相融合的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实践性知识和个人化的教育观念,正是教师依存于特定的背景,以特定的教室、特定的教材,甚至特定的学生为对象,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是在充满情感、理想和特定的组织文化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2、实践反思

微型课题研究最早出自成都市武侯区,2002年当他们的区域性课题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推进和深化时,我们研究者却感受到了来自一线教师研究的阻力。阻力源于教师们对教育科研的归属感、认同感。我们的调研信息反馈----43%的一线骨干教师认为区域性、整体性的课题研究与自己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是脱节的,那些研究是“校长的研究”、“别人的课题”,不是“自己的课题”,因此,他们往往是被动参与的。科研成为了教师评优晋级的凭证,却没有成为教师本职工作推进的有效利器。 作为我们基层教育科研的工作者,我们也不断地追问和反思: 什么样的科研才是“教师的科研”? 什么样的课题才是“自己的课题”? 在对一线教师的调研中,逐渐统一了认识: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有效进展的课题才是“自己的课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实际作用的,并且教师能够胜任的科研才是“教师的科研”。因此,教育科研的重心必须下移,科研的阵地必须前移。因此,我们喊出了“解决身边具体问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口号,全面提出了“微型科研”的实践和探索----搞教师们期望的研究周期短、能够有实效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

3、基本理念 “问题就是课题、对策教师研究、收获就是成果”。

4、研究起点              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也就是教师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进行的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 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 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

微型课题的研究一般为以下步骤:发现问选择问形成课组织实成果鉴成果交流(推广)。

(一)选题的重要性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贝尔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固然表示我们对世界的无知,但同时也是一种知识,是关于不知的知识。选题既决定着现在和今后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目标和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研活动应采用的方法和应选择的途径,是关系到研究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性问题。

(二)选题方式

1、分解式              分解式是指来自于区域性课题或学校龙头课题的分解课题,在微型课题开展的初期,这类选题分解式成为一种必然。如:教研室的“薄弱学校”课题、平地的“里泼课题”。 课题选题分解式带有任务型和行政驱动型特征,这类课题的优势是微型课题目标性强,理论性深,学校重视程度高,而弱势是教师的参与激情和内在动力需要学校要有很好的调控措施加以保障,最简单实效的方法就是课题适合参研教师实际需求。

2、生成式              课题选题生成式体现微型课题是实践研究的必然性,是指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生成课题,并寻求用科研方式解决问题。如,某老师在课堂中感到当地的男孩子们在上艺术课时表现出表演的胆怯,因而立项研究《小学艺术课中男生主动表演的策略研究》;某老师与同事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学生资料整理很困难,就立项《低中段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整理中的指导研究》;《应用广播体操促进智障儿童粗大动作运动能力的康复研究》是某老师根据特教中心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研究项目……以上富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课题,应成为微型课题选题方向的主流。 选题生成式微型课题最大优势是展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课题充满勃勃生机,而研究教师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合理解决理论上的支撑和学校的认同,加强学习与沟通是解决困难的良方。

3、热点式              微型课题选题与校级课题、区域性课题很大不同是带有很大的自主性,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而教育热点成为教师们研究的重要选题。如,《利用社区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主题的研究》、《利用家校合作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课题;磨子桥小学的老师们研究新理念下使学生产生愉快感的试卷命题的《快乐考试研究》;英语互动模式研究、小班化教育中分层教学策略研究都体现了现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 选题热点式微型课题是站在科研的前沿,把握着教育科研时代的脉搏,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是课题研究一定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真正让新课程理念引领我们的课堂,做到真实有效,切记不要哗众取宠。 所以,目前,省教科所提供有微型课题的选题指南,学校和教师可以在选题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或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能解决自己教学问题的课题,课题的切入点越小越越好。

(三)选题的操作技术

1、把握一个“真”字,提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 ①列出你遇到的所有问题。 ②分析这些问题的相互关系,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出最令你头痛的问题,找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③分析问题的真伪。问题中有真问题,有假问题;有问题本质,有问题现象;有重要问题,有次要问题;有关键问题,有一般问题。如果能抓住真问题、本质问题、重要问题、关键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解决教师水平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校本教研,在研究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2、突出一个“微”字,切入点越小好(但着眼面要大,要看到问题的影响和问题的本质)。 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也就是说,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基础上选题。(前面关于“余数的分解”) 如:课堂纪律差的问题,通过归因分析来分解问题,可分解为课堂教学枯燥、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一言堂、学生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其中“课堂教学枯燥”又可分解为教学策略单一、教师语言不生动、课程资源不丰富等问题。其中“课程资源不丰富”又可分解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不丰富,条件性课程资源不丰富。而“素材性课程资源”又可分解为语文素材性课程资源、数学素材性课程资源、英语素材性课程资源、科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等。 通过分解将问题尽量细化,然后再在问题网络的末端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如上,可立一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纪律差的问题。 选题越小越便于研究,也越容易出成效。

3、拟题要注重一个“明”字,问题清晰,研究点要明确(这不仅仅是拟题的问题,而牵涉到研究方向是否明确的问题)。 (1)微型课题拟题列举,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正误分辨。 例如:从形式上分辨以下课题标题哪些正确?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利用儿歌创设情景探究》(√) 《论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课堂我作主》()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初探》(√)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手高高举起》() 《农村学校家校联系策略研究》(√) 《提高学生午休效率研究》(√) 从内容上看以下课题标题哪些好? 小学作文“日记”天天练研究() (评:是作文还是日记?研究范围不明确;若两者都天天练,不现实。) (改:《小学生日记天天练研究》) 培养二年级学生数学作业习惯研究() (评:习惯有好习惯和差习惯,好习惯也有个方面的,究竟培养什么?研究方向不明确。) (改:《二年级小学生按时完成数学作业习惯培养研究》) 小学高段数学预习方法指导研究(√) 阅读的延伸研究() (评:范围过大。) (改:《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的课外延伸研究》) 有趣班队会的组织研究(√) 农村学校有效提高班级优生率策略研究(√) 提高农村孩子计算正确率方法研究(√)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研究() (评:“活”是感性的不确定用语,科研讲究严谨。) (改:《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策略研究》) 通过拟题的正误分辨,所以,拟题要注意的三点:一是形式上以“研究、初探、探究”等字眼为特征;二是内容上要包含研究范围、研究途径、研究结果、研究状态等,或其中部分内容;三是用词上要要讲究科学严谨。不用感性的不确定词语。 (2)课题标题的基本结构: 研究范围+研究途径+研究结果(或状态)+研究 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摘抄习惯的培养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其变式“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 学生午休效率提高研究(其变式“提高学生午休效率研究”) (3)细化课题的方法。分析语法结构,给中心语加上限制语。 其语法结构是:短语+研究 短语中心语的限制越多,课题越小。 如:农村小学提问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提问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应用题有效性提问探究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行程性应用题有效性提问研究 (4)《优秀选题举例》

四、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法

实施要求:“立足真实,追求实效”,即研究问题的真实、研究过程的真实、成果认定追求实效。

(一)因地制宜搞研究

农村学校条件差,是教师们畏惧科研的原因之一。其实,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说,课程资源不是不丰富,而是特点不一样,自然的、原始的、朴实的、民风民俗的居多。为了让教育科研在农村学校开花结果,教师需要在教育科研中用友善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这样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会成为朋友,都会支持我们的教学和科研。一棵树、一株草、一粒雨滴、一只昆虫、一首儿歌、一句俚语都是我们的课程资源,都会帮助我们达成研究的目标。

(二)抓住难点找突破

农村学校有自己难于解决的问题,如农村孩子自信心差的问题、农村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等。教师们在研究中多动脑筋、多方学习、多想办法,寻找解决难点的突破口,一举攻克难题。

(三)结合实际学方法

行动研究法----帮助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和反思的习惯,实现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操作建构。 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二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成果。 在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提炼;二是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学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将别人的成果进行改造、应用、发展。 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得到成长:一是把握反思的时机。做到随时反思、及时反思、适时反思;二是注意反思的内容。审视研究方向,检验改革措施,进行效果归因。三是找准反思的表现形态。教案后写反思、叙事中记反思、合作研讨时收集反思。 叙事研究法----帮助教师养成记录教育故事的习惯,实现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生命建构。 统计分析法----帮助教师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严谨态度,实现教师在教育科研上的跨越。

五、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提炼

成果提炼对于农村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因为农村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行动多于思考、感性多于理性,做了很多事,效果有一些,成果却寥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一)明确成果提炼的意义 1、成果提炼使研究更科学更规范; 2、成果提炼促进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3、成果提炼有利于其推广应用; 4、成果提炼有利于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给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二)分层要求,因才指导 对于农村教师微型课题的成果提炼,不搞一刀切,而是分层要求,渐进指导。 按课题研究的质量分层 按教师的能力和年龄分层 从研究效果和教师素质来看,不同层面的课题,不同素质的教师,分别对待,要求不一,指导和培训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三)抓科研骨干,发挥骨干的辐射作用。 学校科研室主任、大型课题(相对于微型课题)的课题组组长、各类名师等都是发挥辐作用的主要力量。

六、微型课题研究案例介绍

(一)研究方案个案介绍

1、常规式方案

现状与问题→归因分析→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周期→研究措施→成果预测→研究人员 方案

2、表格式方案

区级微型课题有专门的申请评审表,也是表格式的方案。

(二研究成果报告个案介绍

微型课题的研究成果除以成果报告的形式体现外,更多的是以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教育随笔等形式体现。

(三)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经验介绍(略)

七、微型课题研究的管理(略)

基本方式四: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概述

“课例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改进教学的手段。课例研究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实施课例,检查学生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

(一)“课例研究”的意义在于

1、课例研究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改进提高模式。课例研究是一种改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是一种长期的教学实践,并不是一种激进的教学变革。

2、课例研究始终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课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在于清晰的特有的学习目标,教学改革总是围绕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3、课例研究直接围绕着具体的教学情境。“课例研究”尊重教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点,课例研究中产生的知识马上可以得以应用。

4、课例研究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通过团体运作的方式改进教学,教师能够分析课堂教学,相互之间进行启发,进一步学会教学。

(二)“课例研究”的实质及其特征

1、实质 “课例研究”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专业发展过程,就是要进行有系统地教学实践和诊断,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这种诊断以少数教师的合作为前提。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果仅仅关注可观察的行为而不了解本质,教学改革往往无效。所以,“课例研究”的实质是通过对真实课堂的鲜活观察而探讨对课堂教学的本质,而不仅仅关注教学行为。

2、特征

1)长远目标的共享性 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形成共享机制,为目标达成而努力,如“研究焦点”、“研究主题”、“研究重点”等,“课例研究”就开始了。如学生方面:① 发展教学,确保学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需要;② 学生在友谊和学习上感到满意;③ 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某一具体学科教学中(如科学或数学)也强调教学的宽广而长远的目标,如“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爱的天性”、“成为问题解决者”。

2)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课例研究”聚焦于宽广的长期的目标,也聚焦于特定内容领域的学习目标。“课例研究”关注学术性领域,如数学、语言艺术等,也关注非学术性领域,如艺术、音乐、班会、校园活动等。通常意义上,“课例研究”所选择的学科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 选择学生学习的弱项;② 选择教师认为难教的一门学科;③ 选择一门近来改革的学科,如新内容、技术方法、新的教学方法等。

3)学生研究的周密性 课例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课例研究中学生作品的收集和分析至关重要。通常而言,教师收集的学生作品包括:学生课堂学习的事件、参与行为、相互关系。例如:学生在小组里是怎样行动的?学生是否意识到课题中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是否显示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也经常收集自己行为的变化,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是怎样运用黑板的、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等。教师的这些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密切相关。

4)课例观察的鲜活性 鲜活的研究课是“课例研究”的心脏。研究课需要大量的准备和精心的安排。为什么“观课”比看“录像课”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依靠教学计划(教案)来评价,也不能通过教学录像带来评价。我们说“这是一堂好课,但是学生没有收获”,这无异于说“手术是成功的,但是病人却死了。”当教师聚集观察研究课时,他们可以收集到平时从学生作业、考试试卷、教学录像带中难以获得的信息,如学生参与的事件、毅力、情绪反应;小组讨论的形式、特点、小组合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兴趣程度等等。换一句话说,在研究“课例”中,教师的观察超越了“课例”本身的意义:教师会观察到学生的整体行为,或指向学习、或指向同学。没有真正意义的观察,是不可能评判一节“好课”的。一节“课例计划”可能导致不同的课堂结果,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录像带、文本案例、课时计划、照片和学生作品都是教师观课时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只是教师观课的补充,而不能代替教师对于真实课堂的鲜活的观察。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小组会谈)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小组会谈)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小组会谈)

4、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第一次实施:由一名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上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第二次实施:另一名教师(或同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5、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小组会谈)

三、课例研究的成果表述

课例研究的成果表达形式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前面教育教学反思中已讲到三种结构形式) 教学案例和教学课例的关系 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教学案例则是教学课例的特殊化。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发。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犹如建筑之前的图纸,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教学设计内含着创新和研究因素,按照老传统或照搬他人经验,也就无所谓设计了。 教学实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文字或录相再现。教学实录不同教学设计,在于教学活动不是教学设计的翻版,教学设计是静态的,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则具有生成性。 教学课例除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是“方案”,教学实录是“做法”,教学反思则是“评价”,它包括任课教师自己的反思,专家的点评,同伴的建议。

四、课例研究的基本活动形式

说课、听课、评课是课例研究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略)

基本方式五:教育案例

一、案例、教育案例

1、案例: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加上作者的分析与看法。

2、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育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的内在的故事,再加上作者对这些行为、思想、感情的分析与看法。 理解: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观真实为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案例。

二、好的案例应具有的特性

案例选取的应是含有研究价值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这一论述,就反映了好的案例应具有的三个特性:

1、典型性 案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有较强的研讨价值,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教育理念。因此,作为案例的事件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在对这一事件的分析、解决中能说明、诠释类似事件,给他人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如“如何让课堂活而不乱?”“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这类问题是许多教师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老师们可以选取自己或他人在教学中比较典型的事件进行分析,让读者能有所启发。

2、启发性 案例要生动有趣,有一定的戏剧冲突,能使读者触景生情、举一反三。案例所研究的问题应是被教师们所认同的,能对教师们的后续教学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

3、真实性 案例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把这些事例通过案例写作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可以说,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

三、写教育案例的意义

对案例的关注与研究在法学界、医学界和工商管理学界早已成为惯例,在这些领域中,案例成为专业人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中介。一个医生总是伴着对一个又一个的病例的研究而逐渐成长,一个律师也是在一个又一个案例的剖析中不断成熟,在教育界也是如此,要使老师实现从“教书匠”到“学者型教师”的转型,学会案例分析与写作应是必由之路。具体说来,案例写作对教师有以下益处:

1、促进内化理论              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们接受的专家理论可谓很多,但是很多老师觉得理论是高深莫测的,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因为专家都是站在比较宏观的理论层面上讲解的,一般没有具体讲出怎样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毕竟专家研究的宏观的教育问题。这就导致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许多教师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新课程的理念产生了怀疑。 案例是理论的故乡。针对困惑,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写成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为应付培训而被动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使教育理论能落到实践中并指导实践,使案例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同时,教师在不断进行案例分析和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理论的过程。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使教师能不断内化理论并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促进自我反思              反思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案例写作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来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 案例写作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或特别有感悟的事件,当教师把这些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案例写作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就说明老师的反思已经日常化了。

3、推动校本教研              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而同伴互助更是打破了以前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和孤立无助的现象,有助于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可以把案例作为一种交流的载体,引导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教师在案例写作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学调整教学行为,在研究别人的案例中又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很多教研活动中都可以采用“案例法”的形式。如周六研讨日活动,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共聚一堂,分“反思交流、集体备课”两个阶段进行。在反思阶段,先由教师交流自己一周比较典型的教学事件,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新理念体现在哪里?”“可以如何改进?”力求在理论上说清楚,在实践上说具体。这样,使理论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体现“以案例展示理论,让理念回归课堂”,能给教师以具体的帮助。 又如,某市举行的“优秀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教师与骨干教师对话”等活动,也是采用“案例法”的研讨方式,先由承办单位提供一节研讨课,然后按照“听课-说课-反思-评议”的程序,与会者畅所欲言,既谈自己对本课的看法,又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做法。实践证明,这样的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所接受和欢迎,对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怎样写好教育案例

(一)案例的基本要素

关于案例的写作格式目前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一般可以分成三大部份:案例背景、案例介绍、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主要交待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介绍一节课,可以介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要跟主题相关,重要地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案例介绍

1)主题:每个案例都要有一个主题,有的时候案例的主标题就是案例的主题。写作时要先确定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选材、叙述、分析。

2)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待特定的内容。细节描述时要注意围绕主题,相关的尽量写详细点,无关的写简略甚至不写,才会突出主题,思路清晰。

3)结果: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应变等。

3案例分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考。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思考是为了让读者能得到更多的启示。 比如,同样的一个“合作学习”的案例,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能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应该注重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深入分析,指出哪些遵循教育规律,哪些违反教育规律,应如何改进,便于读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起注意和改进。

(二)案例与其它教育文体的区别

1、与论文的区别 ① 从文体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围绕同一事件,但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层面来解释;② 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案例是为事件找理论,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

2、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这是比较容易分清的。

3、与教后记、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教学事件,是案例写作的必备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 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的记录,而案例是根据研究目的有所选择地记录,一般以片断记录为主,可以针对一节课,也可以针对几节存在共同问题的课。

4、与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 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三)教育案例写作时应注意事项

1、要有丰富的素材 教师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素材,才不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你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困难的学生,也可能会面对一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你的学生中,有些人某门或某些课程较好,而其他学科却显得薄弱;有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均衡。诸如此类的事件,实际上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可以说,案例性事件在你教学生涯中是层出不穷的,从你清晨跨进校门起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 案例存在于教育事实之中,隐藏于教育现象的背后,只要存在着教育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存在着案例的素材。有的时候,好的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我们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学习、实践、积累,注意捕捉写作素材,为案例写作提供必备的基础。

捕捉写作素材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 从教学实践的成功中捕捉。② 从教学实践的失误中捕捉。③ 从学生学习的成功中捕捉。④ 从学生学习的失误中捕捉。⑤ 从听课活动中捕捉。在新课程实验中,各种各样的研讨活动给了老师们更多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老师们听课应该不要为听课而听课,应带着问题听课,如同样的教材自己是怎样教的,别人是怎样教的;自己的课学生学得怎么样,别人的课学生状况如何?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作为教师,听课和评课是经常的工作,大家千万不要轻视,而应该把它当作是一个捕捉写作题材的极好机会。

2、叙述事件要注重过程 教育案例叙述事件本身,包括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事件的结局、是否产生新问题等,要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

3、要有恰当的理论分析 一个成功的案例,还要求有恰当的理论分析,提高案例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写案例时,老师们可以试试三步曲: 第一步,收集、整理实践素材(自己的或他人的); 第二步,对素材不能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经过分析研究,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这实际上就是反思; 第三步,进一步把相关事件串联起来进行剖析,举一反三,寻找理论的支持,写出有质量的案例。

4、要有独到的见解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案例的质量是由作者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典型事件,揭示人物心理,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需要有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在长期的磨炼中去领悟和掌握。 此外,案例不能杜撰;案例要注意不要引起法律纠纷,如涉及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问题、著作权等。 案例写作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可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但它正在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新宠”。愿老师们抓住课改这一机遇,以案例写作当作自己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使自己能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基本方式六:主题教研

主题教研是以“主题研讨课、主题研讨会”为主要形式的校本主题教研活动,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效而现实的途径。

一、主题教研的过程

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①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②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③ 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④ 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难易程度适中。

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

专题理论学习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实践前学,定期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实践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学习的方式分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教研组长事先查找相应的理论资料,筛选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组员自学,组员也要根据主题自主查寻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召开集体学习研讨会,研讨会上要有组员对主题学习的自主体会,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加深认识,明确每个人承担的相关事务,设计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够参与,有所收获,为下一步组织主题研讨课做准备。

3、集体备课,共同讨论

集体备课主要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

4、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是实施主题教研有效性的保证。

5、主题研讨,反思教学

主题研讨会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反思、同伴反思。反思的问题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做到了吗?”“我能不能做得更好?”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这一环节要求教研组的每个教师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就形式而言,是以往“你讲我听”、“你说我记”培训方式的解构,是教师将实践与反思相互联结的行动学习,是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人际互动的培训方式。

6、行为跟进,生成问题

有效的教研活动中文本讨论是重要的,然而行为跟进更重要,它需要使行动具体化。行为跟进是将讨论中的东西进行结构化,在理性认识提升之后落实到行动之中,这是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主题教研的特点

题教研是以教师感兴趣的,有研究探讨价值的实践性主题为主线,在专题理论的指导下,一组成员通过看书学习、观察讨论、模仿操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形式,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使青年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边缘到中心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它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以问题为驱动的教研方式

是从现实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师教学行为中的困惑为目标,最终又回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尤其是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中有很多现实的困惑需要得到解释,所以,对在职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一定要重视教师的现实经历与情感体验,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概念,理解概念,并把这些概念转化为教师的内隐语言,提高自身的智慧技能。 或许因为故事的主角就在我们身边,或许教师们发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现实问题原来自己身上也有,大家顾虑没有了,对话变得畅所欲言,大家毫无保留地叙述着自己的喜悦与困惑,使得每一位教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每一种意见都有存在以及值得尊重的理由,这种教研方式气氛是民主的,和谐的,它可能导致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问题的生成使得校本教研的实际内容有了保证。

2、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教研强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形式是开放的,通过主题研究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因为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能深度卷入,整个教研活动气氛热烈,教师们“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

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 活动计划性、针对性差;(2) 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3) 理论学习离课堂实际太远;(4) 以应付考试为中心;(5) 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这显然偏离了教研活动的核心“教学研究”。主题教研活动避免了以上这些问题,突出了活动的目的性、真实性与针对性,大家围绕主题开展的讨论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追求问题的本质,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4、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

因为亲自参与了、实践了,所以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人人都有发言权,这样的主题教研就不再是个别骨干教师或教研组长的“专利”,使得广大教师不再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游离于具体教学实践之外,而是更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就能逐步形成。

5、源于需要并充满期待的教研方式

有效的,有质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是教师所需要和所期待的。从主题教研的整个过程看,它是需要经过精心策划的,要进行大量的教师访谈;要对教师们可能有的收获有所规划;要设计好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要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有所贡献,有所收获。

总之,主题教研活动作为校本研训的一种形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个教师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收获,它的乐趣在于每个人都经历了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的过程,获得共同提高。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以建设性的方式渗透经验并进行学习,关注点从形式走向本质,从课堂全面走向局部的细节,有可能实现“反思与实践之间的建设性联结”,使现实的教育教学行动更加有效。

三、主题教研的评价

主题教研的评价要突出以下原则:

1、过程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者必须参与到校本主题教研的相关活动中,并根据教研组的《主题教研活动记录册》,结合听课、主题研讨进行分析评价。评价者按照评价标准,根据评定的等级写出简要的、有针对性的评语。

 

如何实施课题过程研究

 

一、课题负责人职责

学校教育科研的具体组织形式就是课题组。每个科研课题项目,一般都是由课题组集体实施完成的。课题组的成员每人都承担着具体的研究任务。课题负责人是课题方案的设计者,课题实施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者、监督者。一项课题研究,能不能顺利完成,课题负责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题负责人具有哪些职责呢?具体可以分为八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学校的实际,提出并确定研究课题。  

2、课题负责人要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的情况,设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要做好课题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指,课题选题符不符合学校的实际?研究内容合不合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措施可不可行?等等),课题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组织开题会、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培训等。  

4、及时了解课题的运行情况,督促检查课题组成员按时完成所承担的研究任务,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指导改进意见。  

5、组织课题组开展各种研究活动。  

6、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做好阶段总结,并向主管部门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7、掌握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类材料,并对课题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8、做好课题结题材料的整理、装订工作,向批准课题立项部门,提出结题验收申请。  

作为课题组的成员,也同样具有自己的的职责。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就是保证质量,按时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如果课题组成员不知道自己在研究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那么可以去问课题负责人。每个课题成员必须要十分清楚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学校一般立项的课题,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学校管理方面的课题,如:涉及办学模式、学校特色、师资队伍等内容的,都属于学校管理方面课题;另一类是德育课题,如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课题;第三类就是教学类课题,如艺术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等课题。无论是哪类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都要开展各种研究活动。  

二、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实施过程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课题方案、根据课题研究方法的要求,开展好各种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具体可以包括:理论学习活动、调查研究活动、反思总结交流活动、专题研讨活动、检查汇报活动、专题讲座辅导活动、学习考察活动等等。  

1、理论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之初,一定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科学的认识,并用我们学习的理论,来捕捉构成、解决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的合理的因素,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对理论的学习,可以养成我们对某个问题思考的习惯,形成对这个问题的主流思想。  

2、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研究活动是课题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有很多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调查。如“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这两个课题,都需要在调查、掌握了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和课外阅读的情况后,经过分析,才能拿出具体的指导措施。  

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在调查前一定要制定好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要紧紧围绕调查所要反映的问题来设计,调查结束后还要写出调查报告。我们在检查和结题验收时发现,很多学校在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后,没有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因课题而异。

3、反思、总结、交流活动  

在我们绝大多数课题中,有不少课题,采用的是行动研究的方法。什么是行动研究呢?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的问题  

•制定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计划(方案)  

•按照计划采取行动,并对行动过程做记录、收集资料(做记录的目的,为的是确认我们制定的计划已经实现到了什么程度,实现了多少)  

•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总结(在这个环节,需要实验教师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  

•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  

•调整后再进行实施  

•实施后再进行整理、概括、总结。  

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采用其它的研究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而且,要反思、总结什么,这是最关键的。  

课题研究中,都要反思什么?  

反思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是不是按照课题方案去做了?  

反思方案中设计的具体目标、内容被实现了多少?  

反思方案是不是合理?  

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还有哪些方面还需要调整和改进?等等。  

反思是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操作行为,可以起到总结经验、找出教训的回顾和诊断作用。  

此外,在个人反思、总结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集体的交流。交流目的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取长补短、互相提高,这也体现了同伴的互助作用,这样才能体现出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成果。  

4、专题研讨活动  

专题研讨是课题实施中,层次比较高的研究活动。在研讨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确定好研究讨论的题目;  

•要提前通知课题组成员,准备发言提纲或发言稿;为了保证研讨会的质量,课题负责人应亲自审阅一下发言稿;  

•专题研讨,要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可以选择课题组中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最高的老师担任。  

•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专家参加研讨会。  

5、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        

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是常规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学科教学类课题研究,一定要把课题的研究思路渗透到这教学的各个环节。  

普通课与课题研究课的区别:  

非课题研究的普通课,可以凭借上课教师、评课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尽情发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有研究课题的课,上课的与评课的就要根据课题方案的设计要求,去备课、去上课、去听课、去记课、去评课。  

所以,学科教学类课题一定要把课题落实到课堂中去,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样既解决了课题研究的课堂化问题,还解决了教学与科研两层皮的问题。  

6、检查、汇报活动              

这主要是指课题负责人,要定期(或按课实施阶段或按学年)检查课题组成员所承担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课题成员每学期、或每学年要提交汇报材料。  

7、专题辅导讲座、学术报告活动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或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疑惑的问题,可以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辅导讲座或学术报告。  

8、学习、参观、考察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加与课题有关的会议,学习、参观考察活动等。  

以上这些活动不是说每项都必须要做,而是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开展活动。只要开展了活动,就要有活动的记录。  

、课题实施过程中材料的收集  

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材料收集,是课题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实施过程中的材料是研究结果的具体体现,是最终得出研究成果、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环节。  

课题实施过程中,要收集的材料具体包括:   

1、课题组会议材料,课题实施过程中开展各项活动的原始记录;  

2、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的材料;  

3、课题实施中的调查提纲、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相关测试的数据等;  

4、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形成的研究论文;  

5、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案例、反思、总结材料;  

6、课题组成员上研究课的教案,教学设计、说课及评课材料;  

7、参加有关课题会议、研讨会、阶段成果总结会上的会议介绍、发言材料等;  

8、专家报告、专题辅导材料等;  

9、与课题相关的音像、图片材料等;  

10、学生方面的相关材料,如活动设计、心得体会、学生成绩、才艺展示、竞赛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上述材料最初可以都是最原始的,没有经过加工、整理、提炼的,但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到研究的后期,需要对这些材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提炼,提炼后的材料,才是我们最后结题要用的。有些材料可以边收集边整理,如:对各项会议、活动材料的处理,就是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整理成会议纪要、活动纪要的;对于课题组成员个人形成的反思、总结、论文,可以整理成成果综述等。这些原始的、零散的材料,经过加工、提炼以后,就变成了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的材料了。这样的材料在写研究报告时,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教育科研毕竟与其它研究不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只需要我们平时多一些对教育的敏感,多对过去那些我们曾经视而不见、习以为常,或者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现象的用心发现,并在发现后反复地琢磨,相信在我们不断的思想过后,一定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品质。

 

11

新泰二中网页:****                   教科室邮箱:xtez****@163.com

编辑:赵奎
上一篇:专刊12
下一篇:专刊10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版权所有

公安网备37098202000009
联系地址: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鲁ICP备17019987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