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专刊 > 专刊17

专刊17

2016年01月11日 10:49:49 访问量:1573

教研专刊17

 

 

新泰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全市教职工寒假集体学习的通知1

2014年新泰二中教职工寒假集体学习方案…………………………              1

观课议课的六大关键环节及实施策略…………………………………              5

校本培训材料————观课议课与观察量表的设计…………………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的阐述……………………………………… 24

人社部关于2014年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阐述 …………              25

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26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30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38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41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43

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              48

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              52

让有效教研成为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引擎……………………              61

治校方略

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本,依法办学是治校之本。

 

 

 

 

 

新泰市教育局

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全市教职工寒假集体学习的通知

新教函字〔2014〕1号

 

各乡镇(街道)教育办公室,市直各学校: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全省中小学寒暑假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2014年中小学假期安排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经研究,决定自2014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九)至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三)以乡镇(街道)、市直

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集体学习。

                                                                                  

                                      新泰市教育局                                                                                

                                         2014年1月6日

 

2014年新泰二中教职工寒假集体学习方案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全省中小学寒暑假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2014年中小学假期安排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我校制定如下学习方案:

一、学习时间

2014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九)至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三)

二、学习内容

(一)教育政策法规、理论(2月8日)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工作的阐述及其解读

2、人社部关于2014年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阐述

3、《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4、《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5、《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6、《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7、《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8、《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

(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2月9日)

◎ 课型专题培训

1、《观课议课的六大关键环节及实施策略》

2、《校本培训材料———观课议课与观察量表的设计》

(三)集体备课、个人备课(2月10日12日)

1、上学期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

2、各年级各科2013至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电子备课,包括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学案等;

3、各年级各科前两个单元的单元备课;

4、新学期开学后第一周的全部课时备课(电子备课)。

三、领导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              段有刚

副组长:              冯德文                            赵业林                            常  洲                            宁廷伟

成  员:              杨  涛                            薛宝磊                            翟  永                            陈  曦                            赵  奎

金衍保                            刘怀民                            王仕贵

2、工作小组

负责人:              常  洲                            赵  奎

成员分工:

  文:              刘怀民                              学:陈  曦                              语:              明文玲

  理:              宁廷伟                              学:杨  涛                              物:              翟  永

政史地:金衍保                              美:董  明                            体育技术:              倪庆良

3、新闻报道组

负责人:              赵  奎

成  员:              王振红                            陈洪强

4、技术支持组

负责人:              宁廷伟

成  员:              王庆鹏                            类延群                            吴  勇                            任荣海                            马富来

5、后勤保障组

负责人:              王传龙

成  员:              张朴军                            李文星                            李法军                            刘元刚                            路  涛

四、组织形式

1、集中学习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1:30—5:00。

2、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

五、具体安排

1、正月初九(2月8日)

上午:⑴ 寒假学习动员会(地点:阶梯教室;参加人员:全体教职工)

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工作的阐述及其解读

⑶ 人社部关于2014年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阐述

⑷ 《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⑸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下午:⑴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⑵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⑶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工程的意见》

⑷ 《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

2、正月初十(2月9日)

上午:课型专题培训

《观课议课的六大关键环节及实施策略》

《校本培训材料--观课议课与观察量表的设计》

              下午:⑴ 科室、教研组、备课组、个人工作计划

⑵ 备课组学期备课

3、正月初十一(2月10日)

上午:备课组单元备课

11:30之前,上交工作计划(科室计划交校务办;教研组计划

交教导处;备课组和个人计划交年级组)

下午:备课组课时备课

                                          个人课时备课、电子教学案制作

4、正月十二(2月11日)

上午:个人课时备课、电子教学案制作

              下午:开学第一课的电子教学案制作

                                             开学第一课的课件制作(确保开学后第一节课即正常开课)

5、正月十三(2月12日)

上午: 上学期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

(地点:阶梯教室;参加人员:全体教职工)

 

寒假集体学习总结(地点:阶梯教室;参加人员:全体教职工)

                                 上交各科室、各年级、教研组、备课组、个人新学期工作计划

下午:个人课时备课、电子教学案制作

学习期间,年级实施签到制度,将出勤率纳入考核重要参数之一。老师们务必认真学习,提升自己,同时要及时提交工作计划,认真制作电子教学案和教学课件。

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奖惩措施,对假期集中学习期间的出勤情况认真记录,量化学习的成绩,纳入教职工综合考核(新泰市教育局文件)

 

新泰二中

2014年1月20日

观课议课的六大关键环节及实施策略

 

题记: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不断产生反思的行为,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评课是一种诊断和激励,是零距离的智慧碰撞,是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

观课即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过程。议课即课堂评价,对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执教教师展开对话、平等交流,反思自己教学,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其中包含了课堂诊断过程,所以,观课议课实际上就是课堂观察、诊断与评价,中心环节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评议三个阶段。

观课议课是日常的课例研讨活动,也是一种团队合作,这种同伴互助的活动能极大地改善教研组的教研方式和教研文化,使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其中,并感受到团队的专业力量和专业关怀。近期,肥城市组织了全市性的以联片教研为平台、以“同课异构”为载体的观课议课活动。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观课议课(课堂观察、诊断与评价)的关键环节有6个,即“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记录详实的课堂现象、整理丰富的课堂信息、进行正确的课堂推论、作出客观的课堂评价”。各环节的操作要求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愿与同行交流。

环节一: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

课堂观察的要素应包括教师、学生两个大方面,其中,教师方面应包括教材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机智、学习监控、教师语言(指示语、提问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等)、板书设计、媒体运用、情感投入等要素;学生方面应包括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习状态、思维表现、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等要素。

操作要求:(1)观察视角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观察目的。教研组应根据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需要、侧重点等确定观察视角,再分配给每个观察者。(2)观察视角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是观察视角的基本特征。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材整合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3)观察视角符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双向需求。要根据观察者、执教教师以及合作体的需要确定观察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就不同。实际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不尽一致,这就需要在课前会议中通过协商来确定观察点。

实施技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爱好特长、理论水平等选择最熟悉的要素,确定观察视角。

环节二: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

在确定课堂观察视角后,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需要课程理念、理论素养、教学价值等的支撑,它是一个研究课堂、理解课堂的过程。

操作要求:(1)根据确定的观察视角进行维度分析。如观察提问,可以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2)根据观察需要设计观察量表。确定了具体的维度后,就要着手设计可行的量表。其基本要求如下:第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观察提问为例,如果观察“提问的数量”,应采用定量的观察方法;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应采取定性的观察记录方式;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需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二,量表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即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这就要求所选择的观察指标既要有代表性,又不能相互涵盖。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提问与回答”量表如下。

“提问与回答”观察量表

观察

视角

提问与回答

观察

维度

观察点

定量

记录

课堂现象描述

观察结果分析

(定量与定性)

问题的

 

问题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问题的指向性

 

 

问题与学生的匹配度

 

 

问题的思维度

 

 

教师的

提  问

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数量

 

 

提问的认知层次

 

 

问题的生成与捕捉

 

 

引问与追问

 

 

学生的

回  答

回答的方式

 

 

回答的类型

 

 

回答的态度

 

 

问题结论的由来

 

 

教师的

理  答

理答的态度

 

 

理答的方式

 

 

理答的效果

 

 

生成问题的处理结果

 

 

实施技巧:一要明确目前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围绕学校或教研组制定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确立观察重点。如构建和谐课堂,需重点观察“师与生、生与生、教学与教材”的关系;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需要重点观察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设计等。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有前瞻性的视野,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如表中粗体部分。

环节三:记录详实的课堂现象

观察者应该在上课开始前进入现场,根据观察任务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以确保能收集到可靠的信息。课堂观察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观察者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有针对性且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

操作要求:(1)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观察量表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在观察过程中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取样对行为进行记录。(2)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描述(从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活动、目标、感情等角度描述)、叙述(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图式记录(用位置、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技术记录(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实施技巧:(1)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式应该相互补充使用,必须保证记录尽可能地简洁明了。(2)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以便进行后续解释。(3)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观察者可以形成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如用一些简短的编码。如果需要记录的数据比较多,还可采用合作记录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完整与真实。

环节四:整理丰富的课堂信息

观察者对记录到的数字、文字、图片等课堂信息进行整理,以便进行分析推论。

操作要求:(1)对于采用定量观察收集的信息,观察者可以通过频率和百分比的计算,绘制出可以说明问题的表格,如下“课堂提问类型”记录表(以近期肥城市联片教研“同课异构”课堂观察活动设计记录的量表为例,以下同);也可以利用Excel等开发数据表,利用电脑进行数据分析。(2)对于定性观察到课堂现象,可通过文字描述(如下“教学技艺”记录表)、图表等方式呈现相关信息,让人们较为清楚地了解观察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如果是合作观察同一个内容,那么在统计或整理所记录的信息时,应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自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合并然后再根据需要绘制出不同的图表等。

实施技巧:(1)对记录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如总次数或总数量、所占比重或百分比等等。(2)梳理与观察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或观点,把具体的事实归纳到相应的问题或观点中去,为下一步的推论做好准备。(3)为达到课堂评价准确、科学,一般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记录。

环节五:进行正确的课堂推论

推论的过程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是观察者围绕观察视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剖析与反思,对简化了的数字、图表等的具体内涵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解释的过程。

操作要求:(1)推论必须是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强调拿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做多少推论,既不要拔高,也不要低估。(2)推论要紧扣事先确定的观察点。不能只根据一个点的观察结果来简单地推论课堂的其他方面甚至是整堂课的教学。课堂观察源于课堂,但它只是课堂中的一个点,而非完整的课堂本身。(3)推论要基于情境。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推论时要充分考虑“此人、此课与此境”,不要进行过多的经验类推或假设。要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展开讨论。如果将观察与情境分割,那么观察者的视角就很可能会在对学生、教师或班级的片面概括中受到限制,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影响课堂观察的效度。

实施技巧:①在推论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过度推论等问题,更不能仅就某一点的观察,而对整堂课做出好或坏的判断。观察者要紧扣观察点,基于教学改进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与对策。②课堂观察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的问题,它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持,需要教学经验的积淀。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惑都是正常的,只要行动了,只要反思了,就说明已经在前进了。

环节六:作出客观的课堂评价

这里的课堂评价是指观察者对被观察者所进行的特定视角的教学评价,旨在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自我反思,提升教研组内各成员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操作要求:观察者根据观察量表中的分析推论,对课堂观察现象进行综合描述,对观察到的课堂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对数字、图表及文字等所隐含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评价应遵循多维性、过程性、真实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实施技巧:(1)突出新课程理念,能让你的评课提升层次。评课要以新课程理念作统领,紧紧把握学科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学生学得怎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如何,方法是否合理,能力是否提升,效果是否显著等等。评课要直面现实问题,坦诚批语,商议办法,谋求创新,实现共同成长。(2)定量定性结合,能让你的评课有板有眼。用数字的方法作出定量结论,用定性的方法作出价值判断,把评价的定性描述建立在科学数据的可靠基础上,能让评课有根有据,大大提高可信度高。(3)关注细节,能让你的评课生辉添彩。特级教师华应龙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底,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当然这个细节不仅仅是老师图画错了,字写得不好等,而是被很多听课者忽视的地方,如学生在下面意外小声说的话、学生的回答(或者反应)、课堂生成的问题等等。关注到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些细节,你的评课就能跳出来,就会出彩,就能有别人体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4)虚心公心,能让你的评课客观真实。观察者首先应以学习者的身份评课,做到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应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主观偏见,客观真实地呈现课堂的本来面貌。(5)以果溯因,能让你的评课扎实高效。以果溯因,可以避免被那种华而不实的“做秀”课所迷惑。揭示规律,可以透过课堂的表面现象,去深入认识教学的本质,抓住主要的实质问题,概括出被观察者突出的教学特点和主要问题。这样的评课对这个教研团队都是大有益处的。(6)体现反思,能让你的评课展现魅力。评课者要把自己当成局内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在探讨过程中,多用“假如你来教”与“假如我来教”的话语结构;在观察别人课堂的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及行为,真正实现“走进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提升大家的课堂”的目标。

校本培训材料

————观课议课与观察量表的设计

教学是一种不断产生遗憾,不断产生反思的行为,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评课是一种诊断和激励,是零距离的智慧碰撞,是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

观课议课的中心环节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评议三个阶段。

今天主要围绕观课点的确定、观课量表的设计来谈谈。

一、观课议课的七个关键环节

1、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

2、确定正确的观课点。

3、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

4、记录详实的课堂现象。

5、整理丰富的课堂信息。

6、进行正确的课堂推论。

7、作出客观的课堂评价”。

这是观课议课的七个关键环节,这七个关键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的,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向对我们所观察的课堂做出正确的、客观的推论与评价,我们就需要做好课堂现象和课堂信息的记录与整理,而记录与整理详实的课堂信息则需要借助观察量表,而科学的观察量表的设计则要根据正确的观课点,要想制定出正确的观课点则又需要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视角。因为只有观察视角选择的正确了,我们的观课点才会确立的更精确,更准确,所以我想在讲确定正确的观课点之前先说说观察视角的选择。

环节一: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

要想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我们需要了解、弄清楚这样四个问题:

1、何谓观察视角

2、课堂观察的要素。

3、掌握课堂观察要领。

4、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

(1)观察视角:所谓的观察视角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观课时的观察的角度、观察方向,通俗的说就是从哪方面入手去观察。

第二个要弄清楚的是课堂观察的要素。

(2)课堂观察的要素。

在我们的课堂中,大家想一想除了我们老师,还有谁?对,还有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学生,所以,课堂观察的要素毫不含糊的应该是教师、学生这两个大方面。

我们先来看看教师方面的课堂观察要素

教师方面的课堂观察要素:教师方面的课堂观察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呢?应包括教材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机智、学习监控、教师语言(指示语、提问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等)、板书设计、媒体运用、情感投入等要素;这些要素在需要观察我们的老师时,都可以从中选其中一个活两个要素作为观察点去观察。

学生方面的课堂观察要素:又包括哪些呢?应包括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习状态、思维表现、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等要素。这些要素在我们观察学生时,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或两个要素作为观察点去观察。

对于刚刚关于课堂观察中说到的教师方面的、学生方面的这么多要素,是不是观察时都要面面俱到呢?可以肯定的说:不是。我们的观察点一般三个就差不多了,不能再多了,究竟在这么多要素中,我们把观察点放在哪个要素上去观察呢?这就由我们课前会议中确定的观察视角与观察点来决定的,观察点确定的是什么,纵观全课,我们重点就观察什么。例如:我们的观察点如果是学生的倾听,那么我们就重点观察学生上课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根据教师所发出指令后学生的反应状况,以及学生听课的神态、表情等,通过统计数据,比如听课特别专注的占多少%,不够专注的占%多少,等,然后根据统计的数据,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表现,设计等来综合分析学生的倾听状况,然后再进一步来分析学生倾听状况的好与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后在教研组内总结提炼出教师的哪些做法、那些策略在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上是有效地,哪些是无效,这样,有效地策略通过观课议课提炼出来后就可以被教师吸收,接纳,推广到今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

所以,无论是教师方面需要观察的要素也好,还是学生方面需要观察的要素也好,观课点确定的是什么,我们就重点观察什么。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在确定观察点,观察的视角时,一般都是从这些观察要素中去选择。

了解了课堂观察的要素后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课堂观察的要领。

(3)掌握课堂观察的要领。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更在于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多少。所以听课是否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然后再将听到的,看到的,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做到既听又看又想、将听、看、想结合呢?因此,观课议课,作为教师就应注重课中的观察。现在我们把听课又说成观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刚才说观课时要将“听、看、想”三点结合起来去观察我们的课堂,实际上课堂观察的要领就是要我们做到“听、看、想”三点结合,那么究竟“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呢?”下面我就“听、看、想”这三点来说一说。 

听什么呢?一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二听教师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四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五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看什么呢?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如何,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人如何,显而易见,我们观课时看什么呢?肯定是一看教师,二看学生。

一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究竟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我们从哪些方面去看呢?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去看,我们要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的操作安排及操作是否得当?是否有操作的任务等?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所有所说的这些看,都是指的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二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哪些方面属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的如何呢?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看:我们可以看整个课堂气氛,学生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板演、作业情况;看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得当;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所有所说的这些看,都是指的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想什么呢?观课时,我们教师除了边听边看以外,还要做到边想。一节上得好的课,从课中应该看得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这样一个过程的。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学习。老师的功夫也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能给与引导,在学生的生成与预设不相符时,能加以正确引导,在学生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所以听课,一定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不但要求我们教师用眼看、用耳听,还重点要求教师用脑思。因为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更要对听到的,看到的课堂教学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我们教师透过课堂教学现象去分析它的实质,你比如:观课时可以依据自己组内确定的观课点重点观察与思考:授课教师 这个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想得到什么效果?是否达到?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为什么答非所问,为什么会表情茫然?这个问题这样设计是否有效?是否有价值?有思维含量?是否设计太笼统?假如我来执教我应该怎样处理,怎样设计会更好,等等,所以要观好一节课,议好一节课,我们的教师在听课时精神、精力如果不专注,不饱满,对课堂上的信息收集工作势必会有影响是吧?那么,课堂信息如果收集、记录不详,课后我们又怎么能很好的做好议课这一重要的工作呢,是不是?所以,我有时觉得,要想有效地观好一节课,压力不亚于台上正在上课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观课时只有使自己在不断的思考——选择——排除——确认——再反思的过程中才可以提高研修能力。这一教研活动才会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学生究竟怎样学的,教师究竟怎样教学生学得,是我们观课时要听、要看、要想的,当然,刚才上面说到的这些看、听、想是不是也需要我们教师观课时面面俱到呢?当然不是,究竟我们看的时候,听的时候,想的时候侧重点放在哪里呢?是由谁决定的呢?既然是观课议课,当然主要也是由我们教研组确定的观课点来决定的,我们的观课点确定的是什么,我们观课时就主要观什么,这就是现在的观课与以前的听课的一个大的区别,以前的听课,面面俱到,而现在的观课,主要是纵观整个课堂,围绕观课点去观,把这个观课点通过一节课,两节课甚至三节课,一学期的听、看、想、议,从而找到有效的策略,让教师心中最终明确:噢,原来课堂中我们要这样围绕教学目标去展开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这样去设计课堂中的问题;我们要这样去评价学生;我们要这样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等等,这样一个观课点一个观课点的去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以上是我针对观课的要素及观课时的要领——听、看、想谈了谈,下面我想说说在观课时我们如何选择观课视角。

(4) 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

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第一点观察视角的选择首先就是从我们刚才上面说到的那些观察要素中去做选择。

观察视角的选择还主要取决于观察目的。也就是说在确定观察视角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弄清楚本组成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与困惑,你比如:语文课中,我有时听到柴燕老师说到他们低段的“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兴趣的培养教师比较困惑,我们就可以将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作为观察视角,因为这就是我们观察的目的,当然,我们的观察目的也应根据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需要、侧重点等来确定,再分配给每个观察者。

第三点就是观察视角必须是课堂上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现象。这三点应该是观察视角的最基本的特征了。因为你确定的观察视角如果太笼统,太模糊,让老师无法观察、记录、那么课后老师又怎么可能对观察点做解释、做评议呢?

观察视角符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双向需求。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因为,我们的观课议课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困惑问题、或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现象、通过观课来寻找解决的策略的。这些现象或问题既是我们观察者中的问题也是我们授课教师的困惑或问题,所以说观察视角应该是符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双向需求的,也就是说,确定观察视角时要根据观察者、执教教师以及我们的合作体——整个教研组的需要来确定。

观察视角大致确定好后,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方向,接下来,我们还要根据观察观察视角这个大致的方向,来确定观课点。观课点比观察视角更具体,范围更小,更易操作,下面我再说说观课点的确定。

环节二:如何确定观课点

1、确定的观课点要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易操作性。

何谓普遍性?普遍性一是参与的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二是在课堂上一定会出现的问题。这样就不至于让大家扑空。最好是大家共同的困难,然后是有较大价值的创新。不然每次耗时耗人耗力的把这么一批人弄在这里听课干什么?所以,观课议课的观课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制定好。那么,那些观课点具有普遍性呢?

你像:

一:教师基本素质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三:学生参与状态

四:学生学习效果

五:教学时间分配

我们都可以从中选择把它定为观课点。

例如:课堂教学设计

观课议课表一: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

 

  

 

 

 

课题名称

 

观察时间

 

观察者

 

   

运用方式

设计意图

整体效果

您的看法

 

导入新颖度

 

 

 

 

 

环节相扣度

 

 

 

 

 

知识巩固度

 

 

 

 

 

知识拓展度

 

 

 

 

 

教材处理合理度

 

 

 

 

 

 

说明:填写设计意图时指观察者在本堂课中所观察到的被观察者对于各个教学环节处理上表现出来的意图。

总评:——————————                                                      

建议:———————————                                                         

 

观课议课表二—— 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观察目的:通过课堂观察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观察视角:课程性质 —— 考查·评价 

执教老师

 

学   校

 

班  级

 

课题名称

 

观察时间

 

观察者

 

项 目

评     价

考查要点(体现学科教研主题)

 

教师的讲解(精炼、清晰,语言流畅,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积极讨论的氛围,处于积极动脑的状态。)

 

小组合作:(教师小组交流分工明确、小组合作有培养、有训练,教师有角色转换体现,起到参与、指导、合作的作用。教师能积极参与小组交流,有关注、有指导。)

 

整体评价(高效点、低效点)

 

问题与提问

问题是否明确,哪些问题是无效的;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教师理答状况怎样。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设计是否科学适量,时间安排是否充分,反馈是否有效,是否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的巩固和延伸。

学生参与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教师采取何种策略关注中下学生,是否有效?哪些学生处于关注盲区。

整堂课目标设计与达成

是否体现三维目标,定位是否科学,适当;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难点是否突破,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科学,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铺垫是否有效,教学手段运用是否有效的推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们都可以把这些作为观课点去确定。

观察视角与观课点确定好后,接下来就是围绕观课点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下面我就来谈谈第三个环节: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

环节三: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

在确定课堂观察视角与观课主题后,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需要课程理念、理论素养、教学价值等的支撑,它是一个研究课堂、理解课堂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课堂观察量表。

(一) 什么是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量表是通过研究教师在教学的主环节即课堂上的表现,确定合理的观察点,在收集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而开发的一种工具。课堂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中的核心问题,我们的课堂观察量表是怎样设计的,我们的观课教师就会沿着什么方向去观课,去做记录,去做分析,所以说课堂观察量表支撑着课堂观察的骨架,掌握着课堂观察的方向。它不仅仅是观课时的记录表,更像解剖课堂教学的一把手术刀,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构性思考的一个依据。

进行课堂观察,量表要先行。开发量表是整个课堂观察的核心技术,是突破口。要观察课堂必须理解课堂,要理解课堂则需要有一种分析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也就是观察课堂必须明确具体的观察点(观察任务),所以,每次观课议课时我们要先确定观课的主题视角,然后再根据观课的主题这一视角设计观课议课的量表。因此,观察量表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 如何制定课堂观察量表

观察量表是以观察点为起跑线,结合具体的课以及观察者的特点进行开发的。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量表的制作要从观察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及具体分析观察对象(内容)的要素下手,寻找出清晰的目标指向,再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观察量表。

1从观察课的目标、重难点入手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观察者必须重点观察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立足“三个视点”—双基目标、过程目标、情感目标,“两条视线”——学生参与状态,教师调控策略。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规中的观察量表可以就以下几个观察点进行量表的设计:①基于分析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师提问的观察;②基于分析课堂书面练习层次、时间与题数的观察;③基于分析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分面的观察;④基于分析学生个案的观察(定点观察);⑤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等。从中可以很明显地从量表中感受到量表的开发都是以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而设定的。

2从观察对象(内容)的要素入手

不同的观察对象或内容就从不同的要素进行量表的开发。想观察提问,其要素就可以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回答的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分析。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采用定量的观察量表(具体到数值的观察量表,一般比较精确。它的制定一定要精简,方便观察者记录数据。);想观察“提问的认知层次” “问题的目的指向”,就应该采用定性的观察量表(相对定量观察量表,它模糊许多,仅仅涉及到性质。它的制定逻辑关系要妥善处理,尽量不要有歧义。);想观察练习,其要素就可以从“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时间”、“练习的题数”等方面分析,也就是借助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量表(这是课堂观察量表中运用最广的一种量表。它要求观察者在记录现象时先进行定性,同时也定量。)。想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应该釆用定性观察量表。想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有效性”,若想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观察量表较为合适。

3从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入手

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选用与调整观察量表。情境的设计带动一节课的优劣,课堂观察更要根据情境设计的改变而调整与选用合理可行的观察量表。因此,量表的设计要不停地进行改进,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情境,普适性太强意味着针对性的弱化,所以,在使用量表前必须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调整原先设计的量表,不能只是简单地为了量表而量表,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如在《观察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中,它将观察内容分为八类:① 使个别学生注意参与;②检测学生主题知识; ③检查对主题的理解; ④诊断学生的不足;⑤激励学生;⑥激发独特的思维;⑦树立学生自信心,当教师相信学生会作出正确的回答时;⑧控制特殊学生或整个班级行为等。教师的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观察量表也体现得十分详尽,然而在量表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行为有时很难判断属于哪一类,不仅记录难,分析也难。开发量表时要注意分类准确清晰,逻辑上要经得起推敲。对于《观察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就从教师提问的高效考虑,就根据问题的性能进行分类,操作指向十分明确。这个量表可以在每一个环节对所有的问题都进行分类:管理性问题、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等,并对其进行频次与百分比的数据分析,进而从数据上评判教师提问的实效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的阐述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人社部关于2014年

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阐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26日表示,明年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据了解,我国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试点范围开始扩大。这项改革的重点是将原来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在职称等级上,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

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人指出,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

    尹蔚民还表示,明年将推进启动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山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1〕98号)、《关于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11〕96号)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我省中小学先行一步,全面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有利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和重贡献的原则,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逐步建立完善新的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以下范围内进行:

    (一)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的教师。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教学研究、电化教育、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及有关规定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三、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制度体系。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统一后的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职务名称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中级职务名称为一级教师,高级职务名称为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修改完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完善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关注育人,注重教学,鼓励教研,综合评价,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多种评价方式。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增强职称工作透明度。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评聘工作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核准公布、按岗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鼓励中小学教师跨校评聘。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四、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1月至10月)

    成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班子;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了解情况;研究制定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经省政府同意后,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

    (二)实施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

   1.动员部署。印发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召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

    2.人员过渡。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以及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手续。对于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资格予以保留,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3.竞争推荐。学校(单位)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推荐数量,按照《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组织开展竞争推荐工作。通过竞争推荐且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由学校(单位)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评审的,再由学校(单位)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4.组织评审。对已通过竞争推荐但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按照《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及有关规定组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5.岗位聘用。根据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有关规定,对通过职称评审的,组织按岗聘用,兑现工资。

    (三)总结阶段(2013年3月)

    按照改革实施工作要求,认真组织自查和检查,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改革工作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的意见建议。

    五、组织领导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重要决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改革实施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共同负责,按照现有职能分工,做好相关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的综合管理和指导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实施工作的具体组织和落实,各学校(单位)要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工作安排,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职称申报推荐、岗位聘用和聘后管理等工作。

   (三)科学谋划,稳妥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入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改革实施工作的主要精神和重大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把推进改革与全面履行职责、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实施工作有序进行。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24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升。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学科结构以及学段、城乡分布结构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

(三)重点任务。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补足配齐为重点,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严格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倾斜政策,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重点,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快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

(四)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推动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完善高等学校科研学术规范,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三、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制定幼儿园园长、普通中小学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提高校长(园长)专业化水平。制定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认证和评估,规范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教师培养质量评估制度。

(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科学制定招生计划,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实行提前批次录取,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类专业。发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探索建立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制度。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鼓励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

(八)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继续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九)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发展中心。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

(十)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制定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探索校长职级制。改进特级教师评选和管理工作,更好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人才项目,造就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四、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十一)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管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国家出台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鼓励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

(十二)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修订《教师资格条例》,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品行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村小学、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

(十三)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研究完善符合村小学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定标准,职务(职称)晋升向村小学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兼职教师申报相应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十四)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现教师职务(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完善教师退出机制。鼓励普通高中聘请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完善相关人事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探索更加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的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办法。完善外籍教师管理办法,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

(十五)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完善高等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健全大学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把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考核评价的基本内容。加强教师管理,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规范高等学校教师兼职兼薪。

五、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

(十六)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健全校长负责制,实行校务会议等制度,完善教职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完善教师人事争议处理途径,依法维护教师权益。

(十七)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推进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

(十八)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中央在基建投资中安排资金,支持加快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

(十九)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国家级教师荣誉制度。继续做好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工作,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定期开展教学名师奖评选,重点奖励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研究完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鼓励各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教师表彰奖励工作。

(二十)保障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相关制度,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培训、职务(职称)评审、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民办学校应依法聘用教师,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时兑现教师工资待遇,按规定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鼓励民办学校为教师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六、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完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二)加强经费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之一,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高等学校按照不同层次和规模情况,统筹安排一定的教师培训经费。切实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十三)加强考核督导。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国务院

2012820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教师[2013]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长期以来,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近年来极少数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解决当前出现的师德突出问题,引导教师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和学识修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就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记入培训学分。重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师德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丰富师德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结合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二、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将师德宣传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点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大力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先进典型,通过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务实有效的活动,深入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充分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师德,弘扬主旋律,增强正能量。针对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应对并加以引导。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的契机,联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集中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师德考核应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符合教师职业性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微博和学生参与测评、考核工作小组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果公示后存入师德考核档案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四、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将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评选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优先评选特级教师和晋升教师职务(职称)、选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多种形式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获取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将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六、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建立健全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性行为,并提出相应处理办法。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者,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问责制度。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涉及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

  七、注重师德保障,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师德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管,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有关职责要落实到具体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各地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师德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教师行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小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全过程。中小学校长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合力。

 

                                                     教育部

                                       2013827

 

 

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等机构的教师。

  前款所称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其中,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期限为24个月。

  第四条 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的;

  (二)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

  (三) 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

  (四) 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

  (五) 体罚学生的;

  (六) 以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

  (七) 骚扰学生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

  (八) 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

  (九) 开展或者组织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个人利益的;

  (十) 不听劝阻,组织、要求、诱导学生参加校外有偿补课,或者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的;

  (十一) 其他违反职业道德应当给予相应处分的。

  第五条 学校及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发现教师可能存在第四条列举行为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有关事实。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也可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代表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听证。

  第六条 给予教师处分按照以下权限决定:

  (一) 警告和记过处分,公办学校教师由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民办学校教师由所在学校决定,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二) 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处分,由教师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三) 开除处分,公办学校教师由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民办学校教师或者未纳入人事编制管理的教师由所在学校决定并解除其聘任合同,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第七条 处分决定应当书面通知教师本人并载明认定的事实、理由、依据、期限及救济途径等内容。

  处分决定应当在适当范围内公布,但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除外。确定处分决定公布范围时,应当坚持有利于维护教育教学正常秩序,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八条 教师有第四条列举行为受到行政拘留处罚或者给予开除处分的,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撤销其教师资格。

  教师受处分期间暂缓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受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处分期间不能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受撤销专业技术职务处分期间不能重新申报专业技术职务。

  第九条 教师不服处分决定的,可以向学校主管教育部门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向学校主管教育部门的上一级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第十条 学校主管教育部门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者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上一级行政部门应当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第十一条 外籍教师有第四条规定行为的,学校或者主管教育部门应当解除其聘任合同。

  第十二条 教师被依法判处刑罚的,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给予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以上处分。教师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丧失教师资格。

  第十三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做好监管评估。教育部审核各省规划方案,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

   

教育部

                                                                                                                                                                              20131025

 

 

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

责 任 追 究 办 法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普通中小学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办学行为,依照本办法追究责任。

  第三条  违规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坚持分级负责、有错必究、违规责任与违规程度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给予调离工作岗位的行政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一) 未将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的;

  (二) 将学校划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

  (三) 违反编制标准配备中小学教职工的;

  (四) 教育培训和补习机构办学不规范,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 未执行国家和省确定的教育教学制度、内容等规定,或者违反规定要求学校开设地方课程和专题教育课的;

  (六) 未按照规定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任意组织统一考试的,或者未按照规定组织各类考试,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 将考试或者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依据的;

  (八) 下达升学任务,擅自统计、公布或者宣传升学人数、升学率、考试成绩优异者等信息的,或者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学校、教师进行排名、奖惩的;

  (九) 未及时、足额、均衡安排教育经费,或者截留、挤占、挪用学费、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和教育费附加的;

  (十) 未经省政府或者省政府授权部门批准,擅自制定或者批准教育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的;

  (十一) 擅自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或者以学校改制为名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的;

  (十二) 向学校下达收费任务,或者违反规定向教师、学生集资的;

  (十三) 向学校、学生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教辅资料,推销出版物、学具等用品的;

  (十四) 对乱收费行为不制止或者制止不力的;

  (十五) 其他违反规定的办学行为。

  第五条 普通中小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撤销教育类荣誉称号、调减招生计划、停止招生的行政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给予调离工作岗位的行政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一) 公办学校违反规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

  (二) 普通高中进行文理分科或者未按照规定开展选课走班教学的;

  (三)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通过考试等方式擅自附加条件,作为选拔新生入学或者编班依据的;

  (四) 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未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实验班的;

  (五) 公办普通高中举办复读班或者招收往届生插班复读的;

  (六) 未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或者违反规定调整教学进度、提高课程难度的;

  (七)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安排授课的,或者未按照规定安排师生作息时间和寒暑假期、法定节假日的;

  (八) 未按照规定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一小时以上的;

  (九) 组织或者参加未经设区的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统考、联考或者其他竞赛、考级等活动的;

  (十) 擅自统计、公布或者宣传升学人数、升学率、考试成绩优异者等信息,违反规定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将学生考试成绩或者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教师、学生、班级的主要标准的;

  (十一)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弄虚作假的;

  (十二) 未按照规定公示收费依据、项目和标准,未使用财政票据,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或者以各种名义收取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费用,以及代收费未按照规定与学生据实结算的;

  (十三) 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出版物、学具和其他用品的;

  (十四) 对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活动监管不严的;

  (十五) 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出租、出让、转让校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

  (十六) 其他违反规定的办学行为。

  第六条 普通中小学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责令改正,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的行政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一) 违反规定授课、布置作业的;

  (二) 歧视学生,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

  (三) 从事有偿补习活动或者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的;

  (四) 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家长、学生财物或者通过其他途径牟取私利的;

  (五) 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组织的教师交流和支教安排的;

  (六) 其他违反规定的办学行为。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责任:

  (一) 干扰、阻挠对违规办学行为调查处理的;

  (二) 打击、报复、陷害投诉人、举报人、调查人的;

  (三) 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违规办学行为的;

  (四) 违规办学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 其他应当从重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责任:

  (一) 有效阻止违规办学行为不良后果发生的;

  (二) 主动改正、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的;

  (三) 主动退还违反规定收取的财物的;

  (四) 积极配合调查的;

  (五) 其他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九条 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处理,由上级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决定;对政府有关部门、普通中小学的行政处理,由本级人民政府、行政监察机关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对违规办学行为责任人的行政处理,由责任人所在单位或者任免机关决定;对违规办学行为责任人的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决定。

  对违规办学行为责任人的行政处理或者处分,上级主管部门有权提出建议。

  对违规办学行为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普通中小学违反有关教育收费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乱收费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第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本办法规定的违规办学行为,有权投诉、举报。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政监察机关、普通中小学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投诉、举报事项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 违规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依法送达。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名投诉、举报的,应当告知其处理结果。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11月5日

 

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当有的人认为人大附中是一个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学校,是教育不均衡的罪魁祸首时,刘彭芝校长却派出最好的老师去无偿帮扶薄弱校。她说她愿意做探索教育均衡的先行者。对于培养人才,她有她独特的理解,她说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谋生的技能,也不能只停留在精神的境界,而更应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灵魂境界。她说要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

当代教育既要顺应世界潮流,也要坚持中国特色

孔子是全人类的伟大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中国的科举制度,被誉为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之后改变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发明,欧洲的考试制度乃至文官制度,就是从借鉴科举制而来。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学校制度,则是从欧美传过来。一直到现在,中国学校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深受欧美影响。因此,一部世界教育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中国教育和欧美教育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历史。今天,我们要推动世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还要坚持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最美莫过多样化,我特别欣赏费孝通先生关于世界文明的那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国的教育,都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应该彼此欣赏,彼此借鉴,春兰秋菊,各擅胜场,在和而不同中共同营造世界教育事业的百花园。

当代中国的教育,既要顺应世界潮流,也要坚持中国特色。习近平主席有句话说得极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怎样才算最合适?我的理解,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有因有革,返本开新;另一方面,科学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培养人,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

办任何事情,都既要有具体操作,也要有顶层设计,既要有现实目标,又要有远大抱负。超越阶段,激进冒进,只会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中国有两三千年崇文重教的传统,独生子女政策让崇文重教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急切。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充裕,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教育条件与老百姓的预期之间,有很大反差。中国的优质学校承担的压力,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恨不得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能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招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明明知道很好,但不能实施。比如小班制,一个班的学生最多不能超过24人,好不好?当然好!可目前我们能实施吗?肯定不能!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苦闷。如何化解这种苦闷?最有效的办法,是司马迁讲孔子的那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向往之,至关重要。有些理念和办法,我们一时做不到没关系,关键是我们知道它是好理念好办法,我们目前的工作要尽最大努力向这种好理念好办法靠拢,要为将来实施这种好理念好办法创造条件。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这就是我们应有的状态。坚持理想不动摇,直面现实不盲目,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徘徊,我们要做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者,

人大附中近三十年的改革创新,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把握好两个度上,一个是速度,既要超前,又不脱离国情、不脱离现实;一个是力度,既保持革故鼎新的态势,又让教师、学生、家长、同行、主管部门和全社会能承受。把握好这两个度真的很不容易,稍有闪失,就要出纰漏。把握好这两个度,才能做教育改革创新的领跑者。领跑者首先要领着大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同时要时刻关注后面的人,既要给后面的人以压力,还要让后面的人使把劲就能跟上。因缘际会,人大附中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学,我们除了把自己的学校办好之外,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要在努力担当中国基础教育的领跑者中,实现人大附中人的教育自觉、教育自信、教育自强。

说一千道一万,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凡事要立其大、取其上。我们说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关于这个问题,已讨论多年,我也讲过无数次。但这样的话题就应该时时讲、处处讲、反复讲。丰子恺先生在纪念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时说,人活在世上,有三种生活: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灵魂的生活。物质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精神的生活主要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灵魂的生活则是超越,是终极关怀,是心灵的净化和美化。弘一法师的一生,生动地体现了这三个境界的递进和提升,因此,他的一生是完美的一生,是了不起的一生。今天,我们培养人,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停留于物质的境界,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给学生欣赏文艺的法门,停留在精神的境界。我们培养人,一定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灵魂境界,让他们有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心态决定生态,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心理的和谐,哪来社会的和谐?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没有美丽心灵,又哪来美丽中国?说到底,教育事业就是灵魂事业,教师是灵魂工程师,我们在这一点上,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这些年,有许多学校、许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的层面,最多提高到精神的层面,而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灵魂的境界重视不够,这种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中学的任务就是给大学输送生源?答案是不。

在给教育事业定位后,我们要给中学教育定位。在高等教育已大众化的今天,中学教育的地位在下降。民国时期,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俞平伯、钱穆等等,无数顶级的学者和作家都做过中学教师,那时,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流动是无门槛的,这种状况在今天已无法想象。今天,小学、中学、大学,中学只是教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中学的任务好像就是给大学输送生源。这样的定位,对中学教育的伤害是致命的。我一直认为,中学教育必须是独立完整的体系,必须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目标。不这样,中学教育形不成大格局,做不了大文章,也不可能有大作为大成就。中学毕业时,正好十八岁。十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在古代是成人,那是人生中的大事,要举行隆重的“冠礼”,整套仪式之后,还要请德高望重的人给十八岁的成人在名之外起个字,十八岁成人后,名和字开始并用,名只有长辈才能叫,同辈后辈只能称其字。十八岁成人,就开始受人尊敬了,当然,受人尊敬的前提是自重,要履行成人的义务、承担成人的责任。十八岁在今天,则标志着可以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开始具有公民的所有义务和权利。由此可见,中学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人的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至为关键的教育。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人,正是要在这一点自尊、自重、自警、自醒,自己先要对中学教育高看一眼,然后才能让全社会高看一眼。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人文情怀,在中学阶段完成公民教育,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这样的定位很重要,是基础性的。方位确定了,才有方向的问题,才有方法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教学安排,都要围绕这样的方位来进行。

学校以学为主,学习以通为贵。这两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钱学森之问”,也就是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围绕“钱学森之问”人们不知写过多少篇文章,开过多少次研讨会。其实,在“钱学森之问”之前,钱学森先生曾花费很多心血提倡通识教育,呼唤大成智慧。通识教育和培养大师是一脉相承的。通识教育是大师出现的基础,只要通识教育蔚然成风,大师出现才能水到渠成。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大多数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时代,出类拔萃、显山露水的人,基本上都是经过良好的通识教育、形成大成智慧的人。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中学最适合通识教育,是培养大成智慧的黄金时期。因为中学不像大学那样细分学科,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上全面发展。在文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在理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在中学是能够做到的。错过了中学时代,一但进了大学,文理学科泾渭分明,壁垒森严,要搞通识教育,难度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因此,我们搞中学教学改革,讲提升中学办学质量,主攻方向就应该放在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大成智慧上。也正是在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大成智慧上,我们可以有大的预期、大的作为。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比别的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更强调树立人的历史主体地位,都更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当然面越广越好。因此,在办学过程中,互动很重要。互动的渠道和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师生互动,这是最常见的,即大家常说的教学相长;二是同学之间互动,即大家常说的学学相长;三是教师之间互动,即大家常说的教教相长。这三种互动,我们一直在努力运用,效果很好,今后还要不断加强。我这里还要说两种新的互动,一种是学校要和家长互动,不管在什么时候办学、在什么地方办学,没有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教学效果都要打折扣,特别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背后不仅有父母,还有更上心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学校如果不能与他们保持良性互动,很多事寸步难行。另一种是学校与社会互动,具体地讲,就是学校要通过新闻媒体这个桥梁和纽带,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为自己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办学环境。对人大附中这样处在风口浪尖的名校来说,主动与新闻媒体沟通,与社会各界形成良性互动,事关重大,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今天一定要予以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一口气讲了五种互动,也许还没说全。我们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互动,激发和凝聚方方面面的正能量,提高人大附中的教学质量,推动人大附中的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学问学问,“学”必须与“问”连在一起

上面说的都是宏观中观的问题,下面我想说微观的问题,也就是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语境下,我们如何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思来想去,我觉得摆在第一位的,还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自学,既是自己学习,更是自主学习。自己学习好理解,自主学习,是指在自己学习中有独立的思考。相比之下,自主学习,是更重要的自学。人的一生,小学六年,中学六年,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最长的在校跟着老师学习时间是二十二年,目前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三岁,由此可见,人的学习,绝大部分时间是自学,有人预测,在中等发达国家,人人都接受过或多或少的学校教育,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已经消亡了。以后,文盲这个词,也许指的是那些离开学校后不能通过自学来更新知识的人。进一步讲,即使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们自学的东西也肯定比从老师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再进一步讲,即使是听老师讲,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因此,自学,才是学习的常态,才是学习的核心。有创新能力、出创新成果的人,肯定是自学能力强的人,这中间完全可以划等号。中学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向内下功夫,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学的自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一点,过去很多人认识不够,现在应该大加强调、反复强调。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问学问,“学”必须与“问”连在一起,而且“问”是学问的发动机。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的。创新人才,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而且是善于在众多问题中发现核心问题的人才。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想出“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悟到“万有引力”,他们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高手。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全人类的不朽贡献,就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并为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找到了正确答案。因此,所有创新人才都是“问题中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小问题,便成就了小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大问题,便成就了大创新。中学培养创新人才,一定要鼓励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一定要培养孩子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专心致志、锲而不舍。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把“金钥匙”。“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一大事,或许就是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吧。

独生子女容易眼高手低 团队精神先天不足

独生子女容易眼高手低团队精神先天不足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我们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协同精神。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系统性和协调性。适应这种变化,科学研究和各种创新也越来越体现出协同性。今天,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几乎每一项大的创新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在联合攻关。这种团队联合攻关的规模一天比一天大,阿波罗计划可以说是国家团队在攻关,人类基因组计划已是国际团队在攻关了。最近,美国白宫宣布启动“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奥巴马在2O1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表示,这项计划将让科学达到一个太空竞赛以来从未见过的高度。“脑计划”又是一个国际团队联合攻关的大计划。“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代创新的主要形式,也是当代创新能最终成功、能产生巨大效益的根本保证。中学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认清这种趋势,顺应这种趋势,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对中国的创新人才教育来说,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还有其特殊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团队精神先天不足,更需要后天培养。有没有团队精神,愿不愿意、善不善于协同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还是要提倡培养孩子的动手习惯。七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动脑与动手并重,十年前,人大附中也开设了许多让学生动手的劳技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两年,这个问题讲得少了,所以今天我要重新提出来。动手,首先是劳动,劳动光荣,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学校里的动手类选修课,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种知识运用,也是一切创造创新的活水源头。动手类选修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能力。动手类选修课,也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増加学习趣味的重要途径。还有一点特别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容易出现坐而论道、眼高手低的毛病,让他们参加动手类的选修课,也算是对症下药。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减负:学校绝不推卸责任迎难而上改进教育方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小学生的“减负”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求给孩子“减负”的呼声很高。作为一线校长,我十分赞成“减负”,人大附中这几年也一直在做“减负”的努力,只有减负,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我们才能回归教育的本源,真正按教育规律办学。作为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会长,我更是真切地懂得,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与“减负”同步;不“减负”,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我甚至认为,何止是学生要减负,像人大附中这样的优质学校也要减负,校长要减负,教师也要减负。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负担都很重,压力都很大,大家捆绑在一起,白加黑,五加二,连轴转,都很苦。减负问题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因为减负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只要社会心理对教育的预期居高不下,减负很难有大的进展,现状也很难有大的改观。我这样说,绝没有推卸责任的意思,恰恰相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为一所优质示范学校,我们应该知难而上、迎难而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争取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目前,我们在减负上最能有所作为的空间,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不断地有所改进、有所创新,通过改进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过去两堂课讲完的,用新的教育方式一堂课讲完了,过去两小时学会的东西,用新的学习方式一小时就学会了,负担自然就减轻许多。因此,就学校而言,就教师而言,就现实条件而言,目前减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负担减轻了,身体才会放松,心境才会空灵,工作才会从容。身体放松了,心境空灵了,工作从容了,我们才会有时间读书学习、加油充电,深入思考一些大问题; 身体放松了、心境空灵了、工作从容了,我们才会生发出更多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宽松的环境从容地工作,这是我的教育理想,相信也是大家的教育理想。让我们一起向改革创新要时间、以改革创新要空间,共同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努力。

 

让有效教研成为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引擎

泰安市教学研究室 强光峰 李玉民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现状不容乐观,知识结构老化、适应能力差、自我发展意识差、研究意识淡薄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条件性差距、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差距,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区教师之间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日益拉大的趋势,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特别是制约高位均衡发展的瓶颈。

最近,山东省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硬件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环境改善、教师补充等方面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必将为全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关注农村教师“数量充足”的同时,更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强化教研、突出培训、多管齐下、提高师能”上。笔者以为,当下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举措在于区域“教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顶层设计与有效实施。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提升,把有效教研作为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引擎。

  高度重视以共同体为形式的联片教研。要结合区域特点,实行以强带弱、以城市带农村的方式,形成若干发展共同体,开展联片教研。通过专业引领、专家会诊、教学互访、教研扶贫等不同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主题的校本研究活动,形成了“备课组——教研组——校际——片区——县域”“五环推进模式”。此外,积极倡导教师利用教育网络进行个性化研究,倡导“微格分析”式的细节研究,倡导组成“虚拟课题组”进行协作研讨,倡导定时进行主题式集中研讨,倡导开展基于“同课异构”的互评共议。联片教研提升了农村高中教师的研究水平,缩小了城乡教师差距。

  突出以课堂观察为引领的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需要教师间的充分合作,是凸显教师合作共赢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统筹规划、活动设计,有意识地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区学校骨干教师一起参与观课、议课活动,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的交流和研讨中体验课堂,感知课堂,揣摩课堂,进而改进课堂。如肥城市,每届教师“五项全能”大比武,都将观课、议课作为一项技能进行比赛。坚持“三课两评一反思”课例研究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活动,把常态课、优质课、创新课的现场展示与课后反思捆绑评价,强化落实研修后的跟进指导和对照反思,加大课堂追踪的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

  加强以灵活多元为特征的专题培训。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少的实际,举行多个主题的教研组长培训会、教研组建设现场研讨会、教研现场展示、教学技能培训、联片大集体备课等活动,强化实践、研究、提升,着力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集智、借智、引智、生智的作用,引领农村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以搭建高端平台,推进校本研修,畅通“上请、内联、下送”的路径。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担任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管理的顾问,邀请名师走进农村中小学进行会诊指导,开展城乡教师帮扶、城乡学校联谊、名师送课下乡、课堂教学大交流大展评等活动,利用专业引领团队,开展聚焦问题的小课题攻关,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活动中培训,在研究中提升。

  实施以区域推进为策略的整体改革。教师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历练和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只有在不断创新实践中,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只有改革才能缩短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的差距。一是教师要在课程建设中发展自己,充分挖掘农村课程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校本课程体系,在开发、开设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合作精神。二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创新中发展自己,积极探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改革中发现,在改革中研究,在改革中完善。三是教师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展自己,不断思索、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自觉地将学校文化融入教学,用文化育人,用文化塑造人;在教研方式转变中发展自己,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投身于解决教学具体问题的小课题研究,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提升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新泰二中教科室主办

63

新泰二中网页:****                   教科室邮箱:xtez****@163.com

编辑:赵奎
上一篇:专刊18(特刊)
下一篇:专刊16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版权所有

公安网备37098202000009
联系地址: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
鲁ICP备17019987号-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